小寶寶出生之後,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就表現出喜悅、舒適、煩躁或感興趣等多樣的情緒反應。對於寶寶竟能有這麼多樣的表情和討喜的模樣,爸媽真覺得驕傲極了……
文/黃世琤|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小寶寶好像具有魔法一般,讓爸爸媽媽天天為他們操勞、累得叫苦連連,卻還是覺得愉快、心甘情願。然而,小寶寶到底有哪些「超能力」,使他們在嬰幼兒期就成為情緒表達的專家呢?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從出生後到三歲間嬰幼兒所表現出的能力。
情緒在演化上的意義
在生命的前三年,孩子從新生嬰兒的快速眼動微笑開始,到發展出能表現出基本的核心情緒、能理解以及回應大人的情緒狀態,並且以大人為社會參照等多項能力。
基本的核心情緒(包括:快樂、生氣、害怕、悲傷、感興趣、厭惡等)因為很早就出現,且具有文化普遍性,因此許多學者認為這些情緒是演化的產物,和生存密切相關,有助於亟需照顧的小寶寶「告訴」爸爸媽媽他的狀況和需要。
寶寶與大人的情緒會互相影響
在出生後的前三個月,嬰兒會在將睡未睡時露出微笑,這種笑容稱為內發性或是反射性微笑,他們也可能在不舒適的時候露出煩躁的樣子。漸漸地內發性微笑和嬰兒的煩躁持續降低,而逐漸增加清醒時對另一個人露出社會性的笑容,而這樣的笑容使嬰兒和他人間的交流增加,也代表對他人有所記憶,並開始對重複性的環境產生覺察與預期。
聰明的小寶寶很快地發現自己的情緒表達深深影響著大人們的反應。嬰兒在數天大的時候,就會因為大人拿走他的奶嘴而有煩躁或哭鬧的反應;到了三週大,就喜歡高頻率且愉悅的人聲,並能被這樣的聲音安撫。
漸漸地,嬰兒對大人的一些特定情緒狀態有所回應,他們在十週大時,便會對媽媽的快樂、悲傷和生氣的表情,以及說話時的語調做出反應。嬰兒喜歡模仿媽媽的表情,而且在模仿時,也嘗試著去體會媽媽的情緒狀態。嬰兒對媽媽溫和的聲調和正向的情緒會露出笑容,也對母親發出不贊同或是禁止的警告聲調與表情有所回應。母親的情緒反應對嬰兒探索這個世界有著社會參照的功能,指引著嬰兒的探索歷程。
害怕陌生人是成長的表現
七至十二個月間的重要發展是:寶寶更能儲存經驗與記憶,而擁有一個更寬廣的回憶與預期觀點,更能分辨人物與物體關係,所以產生了害怕反應。因此,在七個月至九個月時,寶寶會對陌生人產生焦慮,這是情緒發展的一項重要標記,因為他們發現陌生人臉孔與記憶中母親的臉孔不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