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寶寶是情緒表達專家~3歲前的情緒發展

小寶寶出生之後,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就表現出喜悅、舒適、煩躁或感興趣等多樣的情緒反應。對於寶寶竟能有這麼多樣的表情和討喜的模樣,爸媽真覺得驕傲極了……


文/黃世琤|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小寶寶好像具有魔法一般,讓爸爸媽媽天天為他們操勞、累得叫苦連連,卻還是覺得愉快、心甘情願。然而,小寶寶到底有哪些「超能力」,使他們在嬰幼兒期就成為情緒表達的專家呢?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從出生後到三歲間嬰幼兒所表現出的能力。

情緒在演化上的意義
在生命的前三年,孩子從新生嬰兒的快速眼動微笑開始,到發展出能表現出基本的核心情緒、能理解以及回應大人的情緒狀態,並且以大人為社會參照等多項能力。

基本的核心情緒(包括:快樂、生氣、害怕、悲傷、感興趣、厭惡等)因為很早就出現,且具有文化普遍性,因此許多學者認為這些情緒是演化的產物,和生存密切相關,有助於亟需照顧的小寶寶「告訴」爸爸媽媽他的狀況和需要。

寶寶與大人的情緒會互相影響
在出生後的前三個月,嬰兒會在將睡未睡時露出微笑,這種笑容稱為內發性或是反射性微笑,他們也可能在不舒適的時候露出煩躁的樣子。漸漸地內發性微笑和嬰兒的煩躁持續降低,而逐漸增加清醒時對另一個人露出社會性的笑容,而這樣的笑容使嬰兒和他人間的交流增加,也代表對他人有所記憶,並開始對重複性的環境產生覺察與預期。

聰明的小寶寶很快地發現自己的情緒表達深深影響著大人們的反應。嬰兒在數天大的時候,就會因為大人拿走他的奶嘴而有煩躁或哭鬧的反應;到了三週大,就喜歡高頻率且愉悅的人聲,並能被這樣的聲音安撫。

漸漸地,嬰兒對大人的一些特定情緒狀態有所回應,他們在十週大時,便會對媽媽的快樂、悲傷和生氣的表情,以及說話時的語調做出反應。嬰兒喜歡模仿媽媽的表情,而且在模仿時,也嘗試著去體會媽媽的情緒狀態。嬰兒對媽媽溫和的聲調和正向的情緒會露出笑容,也對母親發出不贊同或是禁止的警告聲調與表情有所回應。母親的情緒反應對嬰兒探索這個世界有著社會參照的功能,指引著嬰兒的探索歷程。

害怕陌生人是成長的表現
七至十二個月間的重要發展是:寶寶更能儲存經驗與記憶,而擁有一個更寬廣的回憶與預期觀點,更能分辨人物與物體關係,所以產生了害怕反應。因此,在七個月至九個月時,寶寶會對陌生人產生焦慮,這是情緒發展的一項重要標記,因為他們發現陌生人臉孔與記憶中母親的臉孔不符合。

生氣,是為了表現自我
一歲以後,幼兒漸漸能控制自己的行動,也漸漸更加獨立。幼兒已經能預期物體運作方式,並且有意地使一些事件發生,因此許多學者將此描述為「自主性自我」的開始。

在這生命的第二年中,幼兒能意識到自我是一個分離個體,內在表徵能力的進步以及物體技巧的熟練,共同支持著幼兒探索外在世界,這時照顧者就成為幼兒探索時的安全堡壘。

幼兒知道即使媽媽不在身邊仍會「隨時待命」,這會讓幼兒能向遠處探索。而獨自一個人熟悉環境的經驗將帶來自主感,使得幼兒對環境的認知大幅增進。同時他們也開始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當遇到挫折時,往往會引發生氣的情緒,尤其可能對最親近的媽媽發脾氣,其實這是因為在媽媽面前最能表現自我的緣故。

十八至二十四個月間這時因為幼兒剛開始有目標的概念,也對自己的身體有一些控制力,他們可能經常遇到挫折,也就常出現生氣的情緒,所以許多人稱這個時期的幼兒處於「令人頭痛的兩歲」。這樣的情形可能延續至三歲以後,直到幼兒對自己的身體以及事物有更佳的掌握為止。

開始覺察自我與他人的情緒
大約在快滿兩歲前,幼兒開始表現出驕傲、羞愧、不好意思、罪惡感等情緒。這些情緒被稱為是社會性或自我覺察性的情緒,反應幼兒已經有自我的感覺和想法,並且也對別人對自己的反應有所覺察。值得一提的是,越是能和媽媽(主要照顧者)分離一段時間的幼兒,越能有更多的認知上的連結和更廣範圍的情緒能力。

自我揭露性的情緒表達
大約從一歲半起,幼兒對於不好意思的情境,露出臉紅、眼睛下垂、把臉藏起來等反應。這些反應對於和周圍的人建立親密關係是很重要的,因為這些情緒表現出很強的自我揭露性。到三歲時,幼兒對精熟技巧或是成功完成一些目標時,會露出驕傲的笑容,尤其在面對困難的工作時更加如此。他們也在失敗時,露出羞愧的樣子。

在幼兒開始說話以後,他們也開始使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覺,並用語言解釋別人的情緒,所以三歲前的情緒發展是與他人建立關係的關鍵。

※ 本文節錄自《小太陽1-3歲Family雜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