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喜歡當糾察隊?──低年級孩子的是非觀

在公園遊樂場角落,三不五時會聽到孩子們說出類似以下的對話: 
「老師說不可以插隊!」「可是她自己走開了啊!」 
「你盪鞦韆超過時間了!」「哪有!……你自己也是!」 
若詢問這些「糾察隊員」的年紀,會發現通常落在幼兒園大班到國小二年級之間。為什麼這個年紀的孩子那麼喜歡糾正別人呢?
 

對是非對錯缺乏全面觀照的判斷力 

一般來說,五歲以前的嬰幼兒比較自我中心,沒有什麼是非對錯的行為標準,他們通常是基於自己身心的需要來決定要做什麼、不做什麼。 

隨著人際互動經驗的增加,五歲到八歲的孩子,已知道觀察行為的後果來決定事情的好壞:會得到獎賞或讚美的事情就是好的;被懲罰、責備的事情就是壞的。但因為生活經驗有限,加上缺乏同理心、換位思考、全面觀照事件以進行判斷等能力,因此,孩子的是非觀念經常是依據身邊重要的大人(如:爸媽、老師或校長)所說過的或認定者而定,只要大人規定如何就是如何,孩子不太懂得根據當下的狀況彈性調整。 

常被糾正的孩子也愛糾正別人 

五歲到八歲的孩子是透過他人的回饋來認識自己,例如:「我什麼事情做得好?」「老師或爸媽怎麼看待我?」如果孩子經常得到好的回應,會建立比較正面的自我形象,相信自己是好的,反之,如果經常被指正,自我價值感就會比較差。 

經常被糾正的孩子,可能會形成以下兩種保護機制:一是孩子為了避免被否定,也會喜歡挑別人的毛病、指出別人的過失,希望藉由這樣的對比,顯示自己比較好;二是孩子習慣說謊、否認或是找藉口、推卸責任給別人,以避免被指責被否定。以上兩種反應機制,將不利於孩子的道德發展,而且容易讓孩子停留在靠賞罰約束行為的他律階段,無法養成自律的行為。 

引導孩子,需要多鼓勵少責備 

因此,當孩子總是喜歡當糾察隊管別人,其實是個提醒,表示爸媽應該要開始嘗試調整教養方式囉!請爸媽盡量多鼓勵少責備,多觀察並讚美孩子的良善行為。不要認為做得好是應該,不值得特別表揚;也不要空泛的讚美「你好棒!你好乖!」而是要具體準確地指出孩子的好行為,以及他這麼做為別人帶來的好處,例如:「剛才妹妹跌倒的時候,你跑過去扶她起來,還安慰她,讓她不哭了;我看到你願意關心妹妹,真的很窩心、很感動。」 

至於孩子的不當行為,不要急著把自己的期待套在孩子身上,教訓他:「你不要管他就好了啊!你應該如何如何……」請盡量先傾聽孩子怎麼說,試著理解孩子的情緒感受與言行動機,同理他的處境,例如「喔!你一定很生氣又很害怕,所以你才會動手推他。結果還被老師責備,一定覺得很冤枉。」 

請記得,同理孩子的情緒不表示認同他的行為,絕不是要父母扭曲是非黑白,而是站在中立的位置,去體會他的感受,因為若沒有同理他的情緒,再多的教導都很難落實到孩子的心中。傾聽同理之後,再陪孩子一步步討論,才可能找出孩子願意真心實踐的解決方案。否則,孩子很可能只學到如何討父母師長的歡心或者做壞事時不被大人發現而已。 

自律力需要時間耐心培養 

大約要到了八歲以後,孩子會開始理解在不同情境下,每個人的行為有各種不同的理由,所謂的「好人」也可能做錯事,「壞人」也可能有良善的一面,他們會逐漸建立內在的是非判斷準則。 

爸媽可以透過繪本故事、電影或從生活中引導孩子思考:「你覺得這件事情發生時,這個人有什麼感覺或想法?他為什麼這麼做呢?當他這樣做、這樣說,可能產生什麼結果?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呢?」不要急著講道理,多與孩子討論,讓他們學著更深入了解每項行為的後果,逐漸培養自我判斷的能力。 

最後要提醒父母,孩子的行為成熟並非一蹴可及,需要時間耐心等候,提供給孩子愛與安全感的環境,良善的種子也才能結出好的果子!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