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兒童收視行為,塑造聰明閱聽人(下)

「電視節目想想看」的思考問題,目的在於提供學童自我檢視,並培養隨時反省收視的習慣。不同年級的學童其認知與思維發展不一,所以依照學童的年級階段來推動,才能有效的管理收視行為。

作者:黃葳威(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系教授)

接上頁

當電視這位不可避免的陌生人進駐我們的生活,電視所傳遞的內容不時左右我們的視野、甚至思維,...我們是成為電視的奴隸?還是自我的主人呢?讓我們繼續由以下層面反省自己和孩子的收視行為:
7.收視前行為

收視前行為分為計畫型收視、及頻道搜尋行為兩種。計畫型收視即事先蒐集節目表等資料來做決定。頻道搜尋行為則包括下列方式:
──選台時,碰到好節目立刻停住收看。
──選台時,一路找下去,再回到最好的那一台。
──開機後,總會轉台看看那台有好節目。
──選台時,總是按順序一路找下去。
──選台時,總是在幾個特定台間選擇。
──常在節目結束前,就會轉台或停看。
──經常是開始看一個節目後,一直看到完。
這兩種收視行為可於收視結束時反省。

8.收視過程轉台行為
收視過程轉台行為計有中途轉台、為避開廣告的轉台、及迅速轉台三種。
中途轉台像是:
──常在節目中間換台。
──經常同時收看二個節目,在台間跳來跳去。
為避開廣告的轉台:
──常在節目中廣告出現時就換台。
迅速轉台:
──常在節目一結束時,立刻換台。

9.收視後行為
收視後行為分別由頻道熟悉度、頻道數及頻道忠誠度觀察。頻道忠誠度是指開機前已知道要看那一台的那一個節目;頻道數為常收看電視的頻道總數;頻道忠誠度是指在固定時段收看某台的某個節目。

10.回饋行為
回饋行為是指閱聽大眾與電視台(製播單位)之間的互動,包括比較信賴型:指觀眾與電視台有雙向溝通,如參加贈獎、call-in等;單向有線回饋指觀眾常批評質疑節目內容,但從未將貢獻意見直接向電視台表達;有所距離回饋指觀眾與電視台有所距離,不願意向電視台表達意見或參加贈獎,也懷疑電視台有聽取觀眾建言,改進節目品質的誠意。

11.解讀型態
解讀型態是指觀眾是否採取或贊同節目內容所傳遞的觀點。例如戲劇節目中的人際關係或新聞報導的觀點,如果觀眾完全採信或贊同,為優勢型解讀;如果半信半疑,為協商解讀;如果完全持對立、相反的看法,則為對立解讀。

如前所述,每一個人的認知思維發展皆有不同歷程,所以,當我們希望讓國小學童進行有效的收視行為管理,不妨依照低年級(小一、小二)、中年級(小三、小四)、及高年級(小五、小六)三階段來推動。

檢視收視行為,做個新世紀的閱聽人

不同年級的學童其認知與思維發展不一,「電視節目想想看」的思考問題,目的在於提供學童自我檢視,並培養隨時反省收視的習慣。這些問題可提供每一位閱聽人參考(不同的收視情境,其選擇應用皆需調整),祝福大家都能成為智慧的閱聽人,落實新世紀傳播紀元的閱聽人素養。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