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中不需要強忍

寬心接受與一昧強忍並不相同,是要吐露了心中的不滿後,再騰出寬大的心靈空間包容對方。

文/鄭玉英 諮商心理師

傳統觀念上,我們適應婚姻的金科玉律是「忍耐」,尤其當妻子、媳婦的婦女,最常聽到的勸慰就是:「忍一忍吧!」忍耐是一種工夫,也是一種美德,但要用得適切,若是一意強忍,非但傷了自己的身心,也阻礙了婚姻的繼續成長。

強制的壓抑常源自於幼年的經驗。許多人自小就習慣於壓抑或不被准許表達自己的委屈、憤怒,心裡難過時,或是忍住淚水,把氣憤吞下;或是做出不由衷的笑容;要不就是告訴自己:「忘了它吧!」由於習慣性地忽略這些情緒,久了也就對它越來越不敏感,漸漸地,連自己都察覺不出心中真正的感受了。

對自己的情緒不敏感,對別人的感受當然就比較難於了解,這種情形常常造成與他人溝通的困難。至於那些壓抑的情緒,在得不到適當的紓解與照顧的情況下,常會在別處冒出來,甚或轉為身心性的疾病(許多人的失眠、偏頭痛、胃病恐怕都與強忍的習慣有關)。婚姻是夫婦兩人相互滋潤、相攜成長的允諾,完全沒有理由用強忍來調適。更糟的是,忍住的痛苦和強作的笑容也許可以瞞住所有人,卻往往瞞不了一些敏感的孩子——和父母心連心的孩子,可能正以您想不到的方式,分擔著父母心頭的不快。一位妻子說:「這些苦我吞得多了,從不與人說,恐怕也沒人能了解……。」但她的小兒子在幼稚園裡種種不安的行為表現,或許就是反映了母親的心緒,也可能是在替母親呼救呢!

儘管我們都明白壓抑和強忍不是好事,但是現實的婚姻裡,就是有許多無法改變,卻又得妥協的苦衷。很少人的婚姻能夠完全符合自己的理想,因為,在實際生活裡。很少人的婚姻能夠完全符合自己的理想,因為,在實際的生活裡,有許多我們不得不接受的事實(譬如說,對方有個多年的嗜好,實在改不了;或是種種因素使得小兩口不能另組小家庭,非與公婆合住不可),這些既已成為定局,那只有寬心接受了。

接受不同於強忍
寬心接受和壓抑強忍是絕對不同的。讓我們來看看它們的分野:

1.接受是站在平等的立場,不是自我貶抑或矮他半截;不是因為自己不夠好,才只好無條件接受;而是出於愛意:我「願意」完整地接納對方——包括他的缺點。例如:太太幫先生撿髒襪子,這並不是因為自己卑微,吃他的飯就必須侍候他,而是「願意」為所愛的人服務。

2.接受並不是壓抑自己難過的心情,而是在表達心中的不滿之後,再騰出心靈空間包容對方。譬如說,太太沒做晚飯,先生可能因而生氣,這時,不必否認有這樣的感覺,也可以對太太說出來。「情緒」和「愛」是在不同的層次上,「愛」遠遠超過「情緒」,情緒被允許存在也是因為有真愛。待心緒平靜之後,往往就能湧出諒解的情懷,接受太太因為疲累而無法做晚餐。

3.接受是經過分辨的,既非全盤忍耐、照單全收,也非不識時務爭到底,正如西諺所謂:「要有勇氣改變能改的,要有度量接受不能改的,更要有智慧分辨這兩者。」譬如說,家裡的兩個孩子都在一歲到三歲之間,夫妻倆每天忙得根本沒有單獨相處的時間,這幾年之內的忙、累狀況恐怕是很難改變且必須接受的,但是能否在生活中擠出片刻,兩人共享一下?或偶爾把孩子托給別人,夫妻再一起出去散散心?這些機會是可以創造、安排的。

退一步海闊天空
在生活裡,有許多事其實是我們自己鑽牛角尖、原地跑步似地在同一問題上打轉,例如:不停地問另一半:「為什麼你不能……?」或者一直不能原諒對方過去所犯的一項錯誤;或者經常自怨自艾:為什麼不能像別的朋友那樣擁有更好的物質生活、更能幹的妻子、能多分點時間給家人的丈夫……。像唱片跳針那樣停留在同一圈上反覆抱怨,實在是折磨自己,不妨退一步路,接受現實,改變自己的反應模式,才能脫離困境。夫妻也的確需要各自退後一步,保持一點距離來重看彼此的婚姻關係,或換個角度來看對方,必然會有一些不同的領悟和新的做法。

親愛的朋友,如果你的婚姻生活正在一個難受的處境中,不要強忍,要和另一半坦誠談開。如果感覺交談有困難,也許要先行整理自己的心緒,用紙筆宣洩心中的不舒服,寫完之後,在瀏覽當中更能比較客觀地看到自己的心態;或找人談談心,也可使心頭鬱結的情緒鬆動一下,然後,再和另一半懇談,比較能把握自己心一的重點,準確地表達。千萬不要甩甩頭就說:「沒什麼,我還能忍!」或許你的意志可以忍耐,但是身體的內臟會抗議,孩子也會捕捉到父母的苦而掛慮不安。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