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運動 不要傷害
更新 : 2018-10-02
現在孩子普遍缺乏運動,如果孩子願意或喜歡運動,父母大多非常樂見。只是大人經常忽略孩子沒有判斷危險的能力,家長沒有注意到運動設施的安全防護、輕忽看似安全的環境、或未教導正確的熱身與技巧,都可能造成孩子生理和心理的運動傷害。
諮詢/成大醫院小兒骨科主任林啟禎、資深幼兒體能教育老師陳瓊花
幼兒園下課後,5歲的棠棠跟媽媽央求去遊樂場玩,沒想到一上單槓手就滑落,重心失去平衡,落下時因用手肘著地而受傷,媽媽心疼地趕快和老師一起帶他去醫院。棠棠即使對單槓已經很熟練,又有媽媽在旁陪伴,但因為沒注意到單槓上未乾的水滴,結果仍釀成傷害。
傷害的因素與種類
成大醫院小兒骨科主任林啟禎醫師說:「大人經常忽略小朋友沒有判斷危險的能力,忘記運動的安全性是隨外在條件而改變的。他認為學齡前孩子的運動應該只能視為活動,而一般兒童常見的運動傷害與日常生活意外,包括肩膀脫臼、骨折、撞擊、瘀傷、扭傷等。」根據統計,很多孩子的意外傷害都發生在大人面前,原因除了是孩子本身骨頭柔軟脆弱,以及容易在未知狀況下進行危險動作外;家長沒有注意到運動設施的安全防護、輕忽看似安全的環境、或未教導正確的熱身與技巧,都是造成孩子生理和心理運動傷害的殺手。
除了林啟禎醫師的提醒之外,資深幼兒體能教育老師陳瓊花也指出,讓孩子活動前,最好能先進行全身性的暖身操,以避免突然的動作所造成的不適。有些活動的防護更不可少,例如溜冰、騎車、游泳等,依孩子的身體狀況,爸媽需為他們準備一套適合個人的防護器材,一般來說,膝蓋、肘、腳踝等骨骼連接處應特別保護。另外,鞋子的選擇更不可輕忽,有些家長覺得孩子長得快,或依孩子愛美的需求,給予不適當的鞋,不但影響骨骼生長,甚至會傷害全身。陳瓊花老師指出,有個孩子在校園裡很容易跌倒,後來才發現原因出在鞋子。因此,家長須特別注意。
掌握活動時的狀況
「教育的目的在提供廣泛的學習。」孩子在生活中最需要的就是活動,至於什麼樣的活動對孩子是最好的?二位專家都表示:「給孩子多元化的嘗試機會,在最自然的運動環境中快樂地進行體能活動;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能夠在過程中享受玩樂的趣味。」每一種活動都有它潛在的危險性,了解各種體能運動與器材的功能性、隨活動的形態調整時間和方法、多一些關懷與陪伴、觀察他們是否在活動中出現不耐煩及疲倦的狀況,都是運動傷害預防的根本。
以游泳為例,它除了是很多醫生推薦的復健良方,還有助於人體四肢及全身性的協調伸展,同時也是全世界專家學者不斷推廣的運動之一。游泳雖然不適用於患有氣喘及心臟功能不佳的人,有些患者卻藉此來挑戰自己的心肺功能。林啟禎醫師表示,每個人都有他天生的本能與天份,一種運動適用於某個孩子,卻不見得適用於其他人,「只要孩子喜歡、快樂地去做,就是好活動」,父母能做的,就是從小給予多種可能的體能環境,讓他培養喜愛運動的習慣。
營造最安全的環境
至於體能器材或環境的安全性,林啟禎醫師說:「從學校的體能設施與環境來看,如果要孩子將就,就不可能是最理想的。」台灣針對幼兒所設計的運動設施,大多是國外進口或改良而成,並沒有一定的標準;而體能環境,在幼兒園雖然有環境規畫一項,卻仍以各園的實際狀況為考量,無法具有整體與一貫性;至於適合幼兒的運動裝備,也只能全靠家長自助。林啟禎認為,所有的孩子在具有階段性、循序漸進的體能訓練環境中,都有進步的空間,但是談到預防的方法,卻比不過「父母和師長在旁的支持與陪伴」。
孩子的生長,跟其他生物一樣,都需要陽光、空氣和水。林啟禎醫師表示,台灣孩子骨骼發展不足有三大原因:一是運動不夠,他舉一個例子:「孩子在家裡跑來跑去,流了很多汗算不算運動?」看起來好像是,但因距離、持續性與腳上作用力的運用不當,反而對骨骼沒幫助;二是吸收的空氣不新鮮,長期待在冷氣房裡的幼兒,對呼吸系統和身體各方面都有不良的影響;三是缺少陽光的補給,陽光中有維他命D,是骨骼發展的重要元素,卻是現代幼兒普遍缺少的天然養料。
受傷時的處理原則
減少運動傷害固然得先注重預防。然而,一旦傷害發生時,要盡快送醫以免輕忽造成惡化;對於較輕微的急性運動傷害,如撞傷、擦傷或擠壓所造成的運動傷害等,可參考PRICE的處理原則:
1.保護(Protect):防範再一次發生。
2.休息(Rest):應立即完全地休息。
3.冰敷(Ice):減少疼痛、放鬆肌肉、消炎,在傷害發生後一小時內進行。
4.壓迫(Compress):對患部施以壓迫,避免腫脹。
5.抬高(Elvation):將患部抬到比心臟部位高,避免因重力形成腫脹。
造成兒童運動傷害的因素很多,除了上述探討的人為、環境等因素,孩子本身動作不熟練,或練習不足也會造成意外。林啟禎醫師說:「心靈」與「軀體」是運動場上致勝的好搭檔,「專注不二」更是任何運動的關鍵。如果孩子喜歡某種運動,因該項運動而受傷的機會,自然也會降低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