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話題
本月專題
熱門話題
分齡教養
懷孕期
0~3歲
4~7歲
小一生
最新觀點
最新文章
從心談教養
翻轉學習力
健康生活對策
幸福好孕氣
今天照顧自己了嗎?
Podcast
親子慢讀
請問專家
育兒QA1000+
本月專家駐站
一對一線上諮詢
會員限定服務
免費領取好孕袋
免費訂閱育兒報
0-3歲玩出大能力
2-6歲運動特刊
教養問題Ask信誼
焦點話題
分齡教養
懷孕期
0~3歲
4~7歲
小一生
最新觀點
從心談教養
翻轉學習力
健康生活對策
幸福好孕氣
今天照顧自己了嗎?
Podcast
親子慢讀
請問專家
會員限定服務
信誼好好育兒報
信誼幸福好孕袋
0-3歲玩出大能力
2-6歲運動特刊
教養問題Ask信誼
送出
信誼基金會
信誼兒童發展國際研討會
育兒服務
好好育兒
好孕袋
分齡育兒電子報
線上教養諮詢
附設幼兒園
實驗幼兒園
光明幼兒園
工研幼兒園
小袋鼠幼師網
出版服務
信誼基金出版社
閱讀推廣
Bookstart閱讀起步走
信誼幼兒文學獎
信誼兒童動畫獎
小袋鼠說故事劇團
好好生活廣場
小太陽親子館
小太陽親子學堂
小太陽親子書房
知新劇場
農人餐桌
Green & Safe
不分齡
懷孕
0-3歲
3-6歲
6歲以上
搜尋
父母引導2:給孩子科學方法的訓練
更新 : 2020-05-27
學前階段科學教育最重要的目標,不是要讓孩子知道很多知識或了解很多原理,但孩子自發性的探索過程,卻與科學教育的目標很貼近,帶領孩子學科學,父母要能先理解科學方法的訓練步驟是什麼?再默默的潛移默化在孩子日常的活動中。
文╱林佩蓉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
科學教育的目的,是科學態度的養成、科學方法的訓練和科學知識的理解與建構,雖然學前階段科學教育最重要的目標,不是要讓孩子知道很多知識或了解很多原理,但從以上玩水活動的實例中,可以發現孩子自發性的探索過程,非常符合科學教育的三個目標。首先,孩子在玩水活動中,展現了良好的科學態度,包括對身邊事物抱持強烈的好奇心、喜歡親身操作、不愛假手大人;會針對自己想要解決的問題,想出多種實驗方式,且勤於改進實驗方式;樂於重複操作、實驗,直到找到確定結果(證據)為止。
科學方法包括四步驟:「觀察」到一個現象之後,會下一個「推論」或「假設」,然後作「預測」,為了測試這個預測,必須作「實驗」,看推論是否得到證實(鄧文華,民84)。孩子的探索活動歷程,比較屬於隨機、隨興、直覺式的思考,雖然未必像真正的科學家那樣周延、有系統,有步驟地按部就班進行,但是確實會運用「觀察」、「推論」、「預測」、「實驗」的方法,從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尋求解答的過程中,親身體驗到探索過程的必要與樂趣。
從玩水過程中,孩子感受了水流,發現水的特性:無色、無臭、無味;可流動、多變化、無一定形狀、會隨著容器的不同改變形狀、會由高處往低處流、無論容器平放、斜放,容器裡的水平面都會維持跟地平線平行;也觀察到水本身的變化,例如:洗熱水澡時,鏡子和玻璃窗上會有霧氣,水冷了,不會冒煙;還探索了浮力、壓力、容量等相關的問題;也許這些洗澡、泡澡、邊玩、邊實驗的結果,未必能讓孩子理解真正的科學理論,但是,這些經驗對孩子來說,定能成為未來探究科學理論的重要基礎。
開啟小小孩的科學大門
父母該如何引導孩子玩科學遊戲呢?除了要注意「科學教育的目的,不是直接把知識教給孩子,而是讓孩子親身經歷發現與解決問題的歷程」之外,還有三個重要原則:
1.提供適當的材料、工具或活動
所謂「適當」,依據美國建構論學者卡密(陳燕珍,民88)的觀點,需要具備的條件是讓孩子直接操弄,且孩子有辦法立刻觀察到物體的反應,如此,孩子比較容易把操弄方式和物體反應之間的關聯性建立起來。
這些物理知識性的活動,可分成三類:第一類是與物體運動(力學)有關的活動,包括:丟、拉、推、滾、踢、跳、吹、吸、拋、扭、搖擺、平衡…等能讓東西動的活動;第二類是一些與物體變化有關的活動,包括:水的三態、混合色彩、烹飪等等,物體本身會有明確變化的活動;第三類是介於以上兩類之間的活動,物體雖有明顯變化、但是變化並非來自孩子的操弄,而是由於物體本身性質所造成,例如:可浮、沉的物體、可篩選大小的東西、鏡子遊戲(折射)、影子遊戲、磁鐵遊戲、放大鏡實驗或聲音遊戲。
2.注意材料或工具的安全性
三歲以下的幼兒自我保護能力有限,應提供安全的材料,如玩水用具中,各種大小容器、勺子、盤子、碗、湯匙、漏斗、吸管、海棉、手帕、毛巾、水槍、水車、球等,都需使用塑膠或不鏽鋼製品、避免尖角;容器、漏斗、吸管、滴管、水管最好是透明的,才能讓幼兒隨時觀察水的變化;另外,也要避免提供塑膠袋、彈珠、紙張類的東西,以免戲水時發生危險。
不要輕易打斷孩子的探索過程
3. 避免不當的介入
有些成人很喜歡利用機會,教導孩子認識與該項東西有關的知識,例如:成人想教孩子認識漏斗名稱,便主動問孩子:「這(指漏斗)叫什麼?」,孩子搖搖頭表示不知道,成人還會叫孩子跟著念兩遍,這顯然是不當的介入,打斷孩子正在進行的探索活動。選擇介入或不介入的時機及方式,需要非常敏銳的判斷,如果真的不知如何引導,就乾脆不要介入,只需要注意孩子的安全,並在一開始時跟孩子說:「這些可以怎麼玩?」就夠了。好奇心強的孩子,會立刻嘗試用各種方式實驗。若孩子一直重複同一種方式,或漸漸失去興趣,成人可以介入示範新玩法,畢竟學前孩子對物體行動的興趣比語言一定濃厚得多。
參考書目:
陳燕珍譯(民88)。幼兒物理知識活動——皮亞傑理論在幼兒園中的應用。台北:光佑出版社。
鄧文華譯(民84)。孩子的第一本科學書。台北:及幼文化出版社。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
育兒
電子報
線上
購物
孕袋
索取
親子
廣場
最新
podcast
加入
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