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學的暑假作業,是由學生自己確定主題、發現問題、尋找解決方法的開放性作業,以鼓勵學生走出校園自主學習。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要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首先要改變觀念,從自我本身做起。
文/張偉萍老師|臺北市立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資深老師
聽過日本的暑假作業——「自由研究」嗎?這是日本從小學到高中普遍開展的一項自主探究性學習活動,是由學生自己確定主題、發現問題、尋找解決方法的開放性暑假作業,以鼓勵學生走出校園自主學習。於是,每年暑假無數的日本中小學生既期待又投入的忙於昆蟲蒐集、手工藝製作、田野調查與實驗研究等特殊的自選暑假作業,這應該是「自主學習」最佳示範了。
孩子自主學習的先決條件是:產生學習意願,也就是學習動機。學習的火花依賴動機點燃,而動機源自於孩子的「自覺、視野和行動的勇氣」。因此,爸媽要以漸趨平等的夥伴關係,陪伴、引導孩子展開「自主學習」,這與時時替孩子抉擇的威權教育,或是完全不提供建議的放任教育,本質上是截然不同的。爸媽陪伴孩子自主學習可以依循以下三項原則進行:
一、從自己做起,並適度放手,耐心等待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要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首先要改變觀念,以身作則,從自我本身做起。大至旅行行程安排、小至一道菜的食譜,爸媽若能從各管道蒐尋解決方法,不斷實驗、不斷嘗試錯誤,進而解決問題(或是無法解決,另謀出路),這些點滴都是在孩子面前展現「自我學習」,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你的行動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言傳身教的效果會更顯著。
有位教育家說過:「做父母的最好只有一隻手。」也就是說,當孩子想要探究的問題時,父母不要包辦一切、代替學習,忽略了孩子的學習要自己負起責任。要種綠豆,他自己要記得澆水;想學做蛋糕,陪著他找食譜、找材料,教他分辨高筋、中筋和低筋麵粉,教他使用攪拌器,但是千萬別幫他做。「放手」與「等待」更磨爸媽的心志,但是唯有孩子親身體驗過的學習,才會內化成長大的養分。
二、啟迪學習策略,奠基自主學習的習慣
小學階段孩子的自我約束和控制能力較差,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擾。所以,爸媽要持續堅持訓練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並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升上中年級之後,孩子必須盡量能獨立完成家庭作業,並且開始練習自己檢核作業的完成度,此時爸媽最好還是陪伴寫作業,時間可以縮短一半,另外一半時間用鬧鐘提醒,同時教導他如何檢查作業完成度,這些都是在培養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
陪伴孩子自主學習的同時,也要引導他適切的學習策略,例如:引導他用二維表格紀錄植物生長,標明觀察項目與日期,要進一步看植物成長曲線或作實驗結論,就會更清晰明瞭;又或是規劃周末動物園之旅時,將遊園路線(包括用餐)交由他來安排,幫他下載動物園地圖,引導他在地圖上用適當符號或用時序表格,提醒他得兼顧同行者的需求與感受。過程中,要學習的知識與網路搜尋技能,以及同理、體貼他人的態度,一定大大超出教科書的範圍,也一定顛覆爸媽的想像。
三、在生活情境中,實踐自主學習的歷程
所有學習最美好的結果,就是在生活中實踐,會讓孩子體驗到自主學習的無比樂趣。例如:從喜歡吃餅乾開始,研究餅乾的各式風味、製作方式,甚至學習如何烤出一盤餅乾;又或是爬遍臺北盆地每一條登山步道,記錄每一條登山步道的有趣特色,寫下給小學生的必爬推薦;又或是我家孩子小時候對表演提線獅子有興趣(應該是對賺賞錢更有興趣吧!哈!),興致勃勃擬出巡演計畫,計劃年假期間在各大公園巡迴表演,針對巡演時間與場次、器材、演出劇目、配合的音樂、接駁的交通等等細節,討論許久,雖然最後因為年假天氣陰雨綿綿而作罷,但是移師家裡的演出場次一樣未減(賞錢也未減!)。這樣的自主學習歷程,相信在他們未來做事的規劃與方法上有一定的示範作用。
自主學習最終的結果不見得能付諸實現,但是過程一定會是美好的,現代科技媒體如此發達,如果能引導孩子紀錄自主學習的學習歷程,然後發表,獲得回饋,將會是一次非常完整的自主學習經驗。寒暑假正是與孩子一起成為自主學習伙伴的絕佳時機,可以結合小學的寒暑假生活報告,不一定拘泥於製作簡報上台報告,寫成一篇作文、圖畫日記,又或是集合過程中的照片製作成一段小影片,自己配音,或是錄音說給遠方家人聽,只要是孩子自己提出的、可執行的,都是很不錯的形式。
日語中的老師稱為「先生」,只是先出生那麼一些日子的人罷了,父母何嘗不是!「好奇探究」是孩子的天性,要留給孩子發展個性的體驗時間,促進深度學習。因此,當孩子提出問題時,爸媽不要立刻給答案,有時裝一下糊塗,從一連串發問中,引導他們確定想探究的自主學習主題,陪著他們發現問題、共同學習,進而解決問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