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版爸爸定義:積極參與,主動學習


整理報導∕林瑞丹

心理學家弗洛姆說:「父親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不僅要養育孩子,更要負起重要的學習引導角色。
在信誼2020「新世代爸爸育兒參與度」網路大調查中,我們發現爸爸常做、喜歡做的大多是熟悉的經驗、知識或自己較為擅長的部分,需要重新學習的項目,如關於孩子的學習、照顧孩子的技能、育兒新知等,都在育兒資訊項目或相關的育兒投入數據中呈現較低。其中「和孩子共讀、故事給孩子聽」是爸爸實際做的和媽媽所期待的,落差最大的項目,媽媽期待爸爸多為孩子講故事,爸爸卻相對少投入,特別是有0-1歲孩子的家庭落差最大。

現代爸爸新風貌:主動參與,認真學習
雖然3多千位爸爸在育兒參與調查中,展現了高度的參與意願和態度,但也在育兒知識和技能學習的數據上,呈現了比媽媽被動的現象。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認為,在透過網路的調查中能關注並參與這項調查的父母,相對是較關心孩子成長和教養的父母,這群多數來自雙薪家庭的中產階級,也是社會的重要支柱。初為父母總是要邊做邊學。但孩子的成長是不能等待的、是全人的發展,爸爸除了用熟悉的知識和經驗,發揮自己的優勢育兒,更需要擴大育兒資源,積極主動學習,吸取符合社會進化的育兒方法和親子互動技巧。在孩子成長的歷程中透過交流和學習,充實自我,以優質的陪伴和相處,引導孩子朝向全方位的發展,走向積極樂觀的人生。
 
爸爸越早進行親子共讀、共玩活動,寶寶的學習成效越顯著 
英國牛津大學、英國帝國學院、倫敦國王學院曾針對不同行業的128位爸爸分別研究,觀察他們與3個月大的寶寶互動影片,以及觀察這些孩子在2歲時參加讀書的表現。研究發現從孩子出生開始,爸爸便積極互動的寶寶,參與相關測驗分數都比較高;爸爸從小陪伴遊戲的寶寶,學習速度比較快、認知表現比較好、情緒穩定度也比較高;爸爸經常朗讀的寶寶智力發展比較好,幼兒的語言能力、專注力、社交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比較好;澳洲心理學者Elisabeth Duursma研究也發現,爸爸從二歲便開始和孩子講故事,對孩子影響深遠,因為爸爸在處理事務的策略,或是觀點和思維的引導上都和媽媽不同,更容易激發孩子的思考和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