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報導∕林瑞丹
心理學家弗洛姆說:「父親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不僅要養育孩子,更要負起重要的學習引導角色。
在信誼2020「新世代爸爸育兒參與度」網路大調查中,我們發現爸爸常做、喜歡做的大多是熟悉的經驗、知識或自己較為擅長的部分,需要重新學習的項目,如關於孩子的學習、照顧孩子的技能、育兒新知等,都在育兒資訊項目或相關的育兒投入數據中呈現較低。其中「和孩子共讀、故事給孩子聽」是爸爸實際做的和媽媽所期待的,落差最大的項目,媽媽期待爸爸多為孩子講故事,爸爸卻相對少投入,特別是有0-1歲孩子的家庭落差最大。
現代爸爸新風貌:主動參與,認真學習
雖然3多千位爸爸在育兒參與調查中,展現了高度的參與意願和態度,但也在育兒知識和技能學習的數據上,呈現了比媽媽被動的現象。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認為,在透過網路的調查中能關注並參與這項調查的父母,相對是較關心孩子成長和教養的父母,這群多數來自雙薪家庭的中產階級,也是社會的重要支柱。初為父母總是要邊做邊學。但孩子的成長是不能等待的、是全人的發展,爸爸除了用熟悉的知識和經驗,發揮自己的優勢育兒,更需要擴大育兒資源,積極主動學習,吸取符合社會進化的育兒方法和親子互動技巧。在孩子成長的歷程中透過交流和學習,充實自我,以優質的陪伴和相處,引導孩子朝向全方位的發展,走向積極樂觀的人生。
爸爸越早進行親子共讀、共玩活動,寶寶的學習成效越顯著
英國牛津大學、英國帝國學院、倫敦國王學院曾針對不同行業的128位爸爸分別研究,觀察他們與3個月大的寶寶互動影片,以及觀察這些孩子在2歲時參加讀書的表現。研究發現從孩子出生開始,爸爸便積極互動的寶寶,參與相關測驗分數都比較高;爸爸從小陪伴遊戲的寶寶,學習速度比較快、認知表現比較好、情緒穩定度也比較高;爸爸經常朗讀的寶寶智力發展比較好,幼兒的語言能力、專注力、社交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比較好;澳洲心理學者Elisabeth Duursma研究也發現,爸爸從二歲便開始和孩子講故事,對孩子影響深遠,因為爸爸在處理事務的策略,或是觀點和思維的引導上都和媽媽不同,更容易激發孩子的思考和想像。
優質陪伴,從爸爸為孩子說一個好故事開始
在這次調查也發現爸爸對育兒投入時間的過度樂觀,這也反映了爸爸或是誤認看到孩子便是和孩子相處的時間,而忽略了親子陪伴的參與和互動性。數據正提醒了爸爸們:在共同育兒觀念改變的同時,也要用行動建立優質陪伴的互動方式,及早投入,及早建立良好的互動模式。「和孩子相處」並不僅是回到家在孩子身旁而已,優質的陪伴是和孩子有積極、參與式的互動或對話。從親子共讀開始便是非常好的途徑。這也是媽媽們希望爸爸能夠多做的事項。
爸爸講故事有什麼不同?據信誼實驗幼兒園的老師長期的觀察,爸媽在共讀時自己取材,爸爸比較常選知識性的,媽媽則選情感面的、故事性的、或是教育目標明顯的。同一本書在提問時,爸爸簡單扼要切中問題問,媽媽較多對話並會記下孩子的反應或問題;共讀過程中,爸爸比較幽默,過程中也像小孩一樣熱烈的參與討論。爸爸在受邀到學校體驗親子共讀後,在家更願意做,也明顯看到孩子日後的進步。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陳若琳副教授也建議,若爸爸不夠主動,媽媽可以多準備一些爸爸喜歡或熟悉的題材,從嬰兒就開始,讓爸爸慢慢養成共讀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