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路上,爸爸是豬隊友?還是助攻神隊友?


整理報導∕黃美湄

雙薪家庭的增加,讓爸爸育兒有了新面貌。在信誼2020「新世代爸爸育兒參與度」網路大調查中,發現八成的爸爸有信心自己照顧好孩子,但卻有五成的媽媽感到不放心。當現代爸爸們勇於擔負起更多的育兒責任時,夫妻要如何分工合作才能達到好好育兒呢?

爸爸,你是育兒幫手?還是推手?
這次調查中, 在育兒理念共識和角色搭配上,85%的爸爸認為自己和媽媽的角色和時間配和得很好,83%爸爸認為自己和另一半有一致的育兒理念和做法,83%的爸爸覺得自己有獨自照顧孩子的能力。只有不到三成的爸爸會覺得媽媽會不放心自己照顧孩子、會挑剔育兒的方式。

相對於媽媽,87%表示會刻意製造機會鼓勵爸爸和孩子相處,並有53%的媽媽回答並不放心爸爸照顧孩子,會時常提醒爸爸該如何照顧孩子;認為自己和爸爸育兒理念和做法、角色、時間搭配的並不好的也有三成。也就是在育兒理念、態度、方法和共親職的分工上,爸爸持高度樂觀的態度,媽媽則較保留、審慎。

共親職不只是觀念轉變,更要落實日常分工
雖然這項調查也呼應了國際間相關學術調查結果,爸爸在育兒的過程中比媽媽更幸福、更能享受育兒的成就感。信誼張杏如董事長樂見爸爸對育兒觀念、責任和投入的轉變下,在數據背後,看到更多的是媽媽的支持和用心,做為爸爸育兒的依靠,媽媽承擔了過重的壓力和負擔。她建議爸媽共同育兒不只是觀念的轉變,更要用行動落實在家事、育兒工作的分工上。不是靠媽媽幫爸爸製造更多和孩子相處的時間,而是爸爸從被動安排、配合,跨步走向主動發揮自己的專長和特質,主動承擔日常生活照顧,陪伴孩子談話、遊戲、運動,帶領孩子探索和學習。
 

欣賞對方的優勢,協力育兒一起成長
優勢育兒是夫妻共親職很重要的合作方式。臨床心理師林希陶,是曾請兩年育嬰假照顧雙胞胎的「袋鼠爸爸」。他強調現代家庭分工,父母因性別所產生的能力差異越來越不明顯,不再適合用父親或母親該做甚麼來看待共親職,而是要用個人特質和優勢來分工,雙方都用自己比較擅長的部分來參與育兒生活。專門研究「共親職」的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陳若琳也提醒,夫妻共親職,要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下分工合作。她建議媽媽要放手,欣賞爸爸的育兒創意和方法,把標準放寬,安排育兒工作和親子活動時也要考慮彼此的興趣,特別是爸爸的興趣,再依專長和興趣分工最理想。

問卷中提到如果多出2小時,爸爸最想做的除了休息,就是「陪伴孩子」「陪伴另一半」,媽媽最想做的除了休息,是「做自己有興趣的事」。這裡呈現了真實的育兒情況,透露出媽媽的付出是比爸爸多的,所以媽媽更要把握爸爸充滿動力參與育兒的階段,把實務機會留給爸爸,給也自己一些出外上課、放鬆的時間,透過與外部的接觸、學習,擁有自己的人際關係,建立起自我價值感。這對先生來說,何嘗不是展現另一種信任,讓整個家庭達到共同的成長。

看更多爸爸育兒故事【今天,我要在爸爸背上,看全世界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