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協力教養沒問題(上)

兩代協力教養孩子,一定會產生教養觀念或做法上的差異,只要爸媽把握原則,同理長輩的感受、用對方法和長輩溝通,阿公阿媽一定可以成為最「麻吉」的育兒夥伴。

不管阿公阿媽是擔負起托育者的重責大任,或是在假日時光與孩子相處,對孩子來說,阿公阿媽在他的生活中都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是除了父母之外,影響最深的人之一。或許一提到阿公阿媽協助育兒,大家往往都先浮現隔代教養的負面印象,但換個角度想,回想自己小時候,和阿公阿媽相處的時光,不都是童年中美好又難忘的記憶嗎?

有阿公阿媽,真的好幸福
「去阿公阿媽家」一直都和「快樂」畫上等號,因為阿公阿媽對孩子的耐心、疼愛與包容,有時的確是連爸爸媽媽都自嘆弗如的。

阿公阿媽在年輕時或許為了家計奔波忙碌,無暇也無心享受育兒的樂趣,等到現在照顧孫子時,反而成為「有智慧的資深爸爸、資深媽媽」,能夠從容品味育兒的過程,享受孫子成長的喜悅。也正因為阿公阿媽這樣無條件的愛,適時適切地回應孩子的需求,所以阿公阿媽總是能夠帶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成為孩子成長的後盾。

同時,在祖孫相處時,阿公阿媽還能夠將豐富的人生經驗,轉化成日常生活中的身教言教,對孩子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意義;而且,當孩子有機會聽到爸媽小時候發生的事或是家族故事時,孩子更了解爸爸媽媽,覺得和爸爸媽媽是一國的,也會對家族產生向心力與認同感。這些都是有別於來自爸爸媽媽的教養養分。

拉近兩代協力教養的差距
雖說有阿公阿媽疼的孩子最幸福,不過,當兩代協力教養孩子時,一定也會產生教養差異。根據以往信誼教養諮詢服務以及所做的民調當中,孩子和阿公阿媽相處時,爸爸媽媽在意的多半是:兩代的教養觀差異大、阿公阿媽太寵孩子、孩子和阿公阿媽比較親,諸如此類的問題。其實這些問題或狀況,在為孩子好的前提下,兩代之間是可以靠著理性溝通協調出方法的;只不過家人之間的相處,有時更需要同理、體諒或是適時運用一些技巧,才能不傷感情又能有效解決問題,讓「爸爸媽媽、孩子、阿公阿媽」的三邊關係更圓融。

訣竅1:從阿公阿媽的角度來想
不管你家的阿公阿媽是屬於哪一種類型,其實爸爸媽媽都應該從自己和上一代的親子關係出發,試著去了解、同理阿公阿媽的感受,並擔負起跟另一半溝通的責任。

像是很多阿公阿媽習慣餵孩子吃飯,往往是因為擔心孩子邊吃邊玩吃不飽,又怕孩子自己吃飯會弄得髒兮兮的,所以總是辛苦地連哄帶騙一口一口餵著孩子吃;如果你是把孩子托給阿公阿媽帶,這種餵飯的事一定更常發生,因為長輩在意的,不是孩子會不會自己吃飯了,而是擔心孩子沒有吃飽會越來越瘦。

當我們試著了解背後的原因,就知道阿公阿媽也是出自對孩子的關心,這個時候,請你多一份體諒,不用要求阿公阿媽一定要馬上改變原有的觀念或做法,而是試著針對問題循序漸 進的溝通,或是想一些變通的做法補強。比方說,當在自己家裡時,你還是可以鼓勵孩子自己吃;在阿公阿媽家的時候,你就順著長輩的心意,讓阿媽餵孩子吃飯,這或許也是祖孫間的互動與樂趣。假使大部分的時候,孩子都是在阿公阿媽家吃飯,你可以幫忙事先準備一些大小適合、不會掉得到處都是的蔬果棒或小點心,請阿媽給孩子自己拿著吃,這也是一種不錯的練習。

訣竅2:不必擔心阿公阿媽寵小孩
阿公阿媽寵愛孫子是理所當然的,所以對孩子的要求,總是有求必應,管教的尺度往往也比較寬鬆,有時還會在你管教孩子時「出手搭救」這些狀況,往往考驗著爸爸媽媽的管教威信。

這個時候,如果你因為擔心阿公阿媽寵壞小孩,反而在被寵溺的行為上加倍處罰孩子,只會讓孩子無所適從,是非常不聰明的做法。其 實,當你負起教養責任、訂好遊戲規則並在平時確實執行時,孩子會明白你才是教養孩子的主角,阿公阿媽的疼愛只是特例,是祖孫相處時的甜蜜時光,不能取巧類推到平時的行為。

或許有些孩子會仗著阿公阿媽的疼愛而沒大沒小,或是取巧鑽規矩漏洞,故意做出讓爸爸媽媽生氣的事。在責怪阿公阿媽之前,建議爸媽應該先檢討自己平時有沒有以身作則,有沒有對孩子付出足夠的關心,才會讓孩子失了行為的準則。

如果孩子表現得比較愛阿公阿媽,你也不要急著吃醋,不妨換個角度想,這表示阿公阿媽非常用心與孩子相處,沒有虧待孩子,重要的是,當孩子有能力和不同對他好的人建立起親密的依附關係時,他不但不會減少對爸爸媽媽的愛,反而具備了愛人的能力,這也是一樁好事。

※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