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祖父母,讓孩子有愛的能力

爸媽為祖孫搭好兩代之間的橋樑,不僅是在幫助祖孫兩代建立的正向關係,也是一場愛的接力,阿公阿媽、爸爸媽媽傳給孩子的不只是愛,還有愛人的能力。

當得知肚子裡有個小生命降臨的那一刻,又驚又喜的除了寶寶的爸媽,還有另一組笑得合不攏嘴的親人,以不亞於孩子爸媽的音量,高喊出他們的喜悅與激動之情:「我要當阿公/阿媽了!」基於愛屋及烏的心理,祖父母往往會將對子女的愛,延伸為對孫子女的關懷。小寶貝的任何一個動作或表情,都能逗得阿公阿媽眉開眼笑。而在與阿公阿媽互動的過程中,孩子不僅能夠得到來自爸媽以外的守護與教導,也能學習到不同的能力與概念喔!

增加人際互動能力,懂得與人相處
一般說來,祖父母、爸媽與孩子三代的親子關係,是孩子最早接觸到的人際關係。當孩子在生活中互動的對象愈多,他能夠學習到的溝通模式也愈多元,也就能夠養成比較好的社會人際能力。不論是與家族中的叔公、姑婆、舅公、姨婆等長輩相處,或是在迎接「超高齡社會」來臨時,需要與不同世代的長者應對或共事,孩子都必須學習如何與高齡者「應對進退」。而這項能力,在和阿公阿媽的互動經驗中就可以獲得提昇。

培養同理心,願意關懷別人
國民健康局的調查報告顯示,國內有75%以上的老人家感覺愈來愈不受年輕人尊重,這個現象可能與一般人對老人常存有疾病、失能、依賴等刻板印象有關。需要注意的是,幼兒對於沒有親身經驗的事,較容易受到外界影響,而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因而不自覺地對老人產生負面印象。

不過,根據研究指出,如果祖孫的情感關係愈正向,孩子對老化的刻板印象也就愈少!去除偏見是培養同理心的第一步,如果希望孩子能設身處地為人著想,請先為他提供良好的祖孫相處經驗吧。

健康地面對「未來的我」
此外,當孩子對「老化」抱持正面的態度時,他也更能接受「將來自己也會變老」這件事。從幼兒園的教學實驗結果發現,幼兒在畫老年人時,筆下的老人雖然有白髮、皺紋等外表特徵,卻完全沒有肢體動作與情境。而在老師引導學生與祖父母互動之後,孩子第二次描繪的老人就有了想像的藍本,畫中呈現的人物也多采多姿。透過與祖父母的相處,孩子可以看到,人即使年紀大了,還是可以從事許多活動。他會想要以後像阿公阿媽一樣,保持每天晨泳、打拳的運動習慣;還要到處去旅行,看到好多不一樣的風景,日子過得充實又開心。

樂齡老人,超級玩家
據教育部2009年的調查顯示,國人初為祖父母的平均年齡為53歲。也就是說,大部分的阿公阿媽雖然在輩分上已經升格,但年齡尚未入老年;他們可能仍有自己的事業,也有餘力從事自己喜愛的活動,是健行、唱歌、跳排舞,或是到社區大學及樂齡學習中心學習電腦、文等課程,重溫當學生的樂趣呢。

學齡前的孩子尚未進入忙碌的求學階段,正好有許多時間可以和阿公阿媽相處。而這個時候的祖父母,精神與體力狀態也最好,能夠陪伴孩子進行的活動也最為豐富。看到阿公阿媽健康快樂的形象,孩子自然會想要對他們的生活多認識一點,多參與一點,並且把這些正向的經驗套用在與其他老年人的相處上。因為,孩子已經從阿公阿媽身上,一點一滴學習到愛人的能力。

※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