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年齡不同,對節慶的理解能力和參與方式自然有差別。家有幼兒,爸媽可以掌握哪些基本原則,為孩子安排有趣難忘,又有意義的活動呢?請看兼具幼教專業又有媽媽經驗的老師提供的寶貴心得。
文/黃美湄
節慶的儀式不僅讓孩子學習生活文化,也讓孩子有一種歸屬感及安全感。在迎接節慶之前及進行活動的過程中,父母可以帶著孩子進行很多的學習,並運用學校環境和社會資源來幫忙實踐。
文化傳承仰賴社會資源支持
一向體恤父母心情的台灣玩具圖書館協會創會理事長蔡延治認為,現代父母面對生活壓力及育兒已經很辛苦,要家長自己張羅各種資源並不容易。何況,節日其實代表著社會性,國家應該有豐富的社會資源來支持自己的文化傳統,讓父母更容易教育下一代。
她以東京兒童館為例,裡面就有許多日本傳統文化的展示品,也有孩子可以動手操作的學習區,在花火節這種傳統節日,孩子們通常會穿上和服去戶外觀賞煙火,這些都仰賴社會共同提供環境氛圍與學習素材,讓父母很容易和孩子分享生活經驗。
有些傳統文化因為是農業社會的習俗,在都市裡不易見到,但孩子會在故事書裡讀到,或在電視上看到某地區的報導,這時,就需要有一些保留文化資產的環境來讓孩子體驗這些習俗。
信誼基金會附設實驗幼兒園園長陳澤佩在和孩子們討論民俗時,會帶他們去兒童育樂中心的民俗館裡實地觀摩,看吹糖、捏麵人、皮影戲、跳陣頭等等有趣的活動,顯然博物館這一類的社教機構是非常重要的。
從孩子的遊戲經驗著手安排
節慶活動要讓孩子產生深刻印象,一定要從孩子的生活經驗和遊戲結合入手。陳澤佩以過年為例,她強調先想想孩子看到的、聽到的、吃到的東西是什麼,然後設計成活動讓不同年齡的孩子參與。
小小孩可以先聽故事(年獸故事)、認識吉祥食物(年糕、橘子、水餃)、說吉祥話(新年如意、歲歲平安);中班孩子可以玩舞龍舞獅、做鞭炮;大班孩子進一步學畫春聯、做紙偶演皮影戲。陳澤佩說,有一位畢業的小朋友上小學後,因為懷念學校和老師,隔了一年還畫了一對門神送給老師,說是要和其他小弟弟小妹妹的春聯貼在一起呢!
這個模式,爸媽也很容易套用在其他節慶裡,比如說:中秋節到了,可以先聽月亮的故事或是嫦娥奔月的神話、認識節令應景的食物和吉祥物(月餅、柚子、兔子)、一起散步觀察大自然的變化(月亮形狀的改變、月亮位置的改變、秋天的星空)等等,甚至動手DIY完成節慶的點心,進一步閱讀關於月亮和太空的知識性書籍。孩子從生活節慶的儀式中逐年累積了經驗和知識,才能成為一個有知有感的人。
孩子的節日:幫孩子辦慶生party,你也行!
生日是與每個孩子最息息相關的節慶,更是從孩子本身經驗出發的,參照下列準備重點,你也能為孩子留下成長記憶。
□決定慶生地點,如家裡、學校或社區公園
□預定參加的人,3歲以下以親子聚會方式較合適
□做邀請卡、準備布置物,3歲以上可參與製作
□準備餐點、生日蛋糕、蠟燭,食物飲料要好拿,吃的時候才不易弄得髒兮兮
□準備與生日有關的故事書,讓孩子對生日有新的概念
□準備名牌及慶生會帽子,可以提供材料給大孩子自己做,當成等待時的活動
□安排遊戲,3歲以下唱兒歌、玩簡單的身體活動;3歲以上玩尋寶遊戲
□準備送客人的小禮物,將小餅乾或糖果包裝成可愛的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