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發現開始,讓美感有感

美感教育不單是知識,也不只是技術的學習,而是一種素養,一種合宜的生活態度。以生活為核心,隨著融入生活的設計構想逐漸增多,人們的感覺越來越敏銳,發現生活中微不足道的細節,原來多一點變化,就可以讓周遭人們感到愉快,重新發現審美的趣味。

文∕劉惠媛 教育部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 共同主持人

美感教育不單是知識,也不只是技術的學習,而是一種素養,一種合宜的生活態度。
    
動手「創作」與去「感受和瞭解」一件作品,其實是人類大腦裡複雜而精巧的兩種心智活動。兒童,先觀看後說話,然用眼睛工作的能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事實上,即使是專業藝術家也需要不停地觀察、在草稿上反覆的模擬與練習,才能精確描繪出他們心中的美,更何況是初學的「欣賞者」。雖然,二者都鼓勵我們去發現美、覺察美,感知美,但有趣的是無論是自然美景或人造的藝術:霞飛落日之美或畫廊的作品,在一般人日常生活中的美感經驗(experiences)和知識 (knowledge),可能是兩回事,而人們感知(perception)美和習得美感所需要的「技術」知識("know-how" knowledge)的路徑,也的確不大相同。重點是人們是如何進入體驗「美的愉悅」,如何才可以幫助我們思考,擴大美感的連結?

透過思考、提問和理解,打開孩子的視野
「談美」在現今社會中,單純地把藝術與設計,視為是漂亮的裝飾,已經是有點過時的偏見了。自105年起我有幸參與教育部的「美感教育推廣計畫」,計畫的目標是邀請國中與高中職的老師們,共同研發美感教材包括以「發現」為主的初階課程、以「探索」為主的中階課程及以「應用」為主的高階課程,我們希望能透過「思考」、「提問」和「理解」,打開孩子的視野,重新認識生活中美的存在與可能性,例如:從基本食衣住行出發,透過眼、手、心、腦並用,開啟對大小孩子對「美」的感受力,對生活五感的培養。目前,我們已進入第二期的「美感與設計課程的創新計畫」,以環繞著生活發展出來的「設計」為起點,向下扎根,希望在老師們的「引導」之下,培養學生的「美感素養」及「設計思考」的能力、學習基本設計實作。換句話說希望從景觀、建築、街道與器物的設計,體驗環繞著「生活」發展出來的各種跨領域主題與設計,引導大家去發現「隱藏在日常生活中」簡單、精準易懂又美麗的事物。
 

生活裡充滿著不同材質和顏色,即使是一份便當,都能鋪排出美麗的畫面。
 
生活是經驗,練習是體驗,成長是實踐
如果說藝術家具有「幻象」,設計師具有「創意」,那麼處理超人訊息的,是孩子的五感。以生活為核心,隨著融入生活的設計構想逐漸增多,人們的感覺越來越敏銳,發現生活中微不足道的細節,原來多一點變化,就可以讓周遭人們感到愉快,重新發現審美的趣味,甚至是處處都可以發現,簡單的應用設計的原理與原則如:色彩、對比、韻律、比例、構造等等,運用在實際環境與生活中,呈現出事物的多層次美感,去發現「美」多半來自色彩、質感、比例、構成或構造等幾個元素之間組成的和諧關係。

品味、想像力與判斷力,是每一位學生的父母與師長,心目中期望美感教育能帶來的最好學習成果。家長們亦可利用學校以外的藝文空間和展覽資源,親子共遊博物館和美術館,欣賞各種融合了美的知識與形式,包括建築空間,透過創造性的思考,參與式的觀察調整和練習,自己設計出不同的學習歷程。即使是在家共讀繪本、報紙與雜誌,都可以設計實驗化為「無盡藏」的故事、知識內容與生活素材,創造美感的愉悅。

人人會跑步,可是想要跑得像風一樣快,我們需要不停地練習,心智也一樣。期待隨著年齡漸長,孩子學會了主動去發現、探索生活中的審美趣味,相信未來,美感素養也可轉化成一種改善生活品質的力量。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