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詢審稿/顏宗海醫師 長庚醫院毒物中心主任
採訪報導/黃美湄
政府8月28日宣布,2021年元旦將開放含萊克多巴胺(俗稱瘦肉精)的豬肉,以及30月齡以上的牛肉進口。姑且不論這涉及台美雙方的貿易、政治與戰略關係,其中食品安全是爸媽最直接關切的。怎麼做才能降低家人的飲食風險呢?對年幼的孩子又該如何保護?本刊特別請毒藥物專家顏宗海醫師一一解說。
為什麼肉品裡會有萊克多巴胺藥物?
這次美國豬進口事件中爭議最大的是萊克多巴胺含量,「瘦肉精」是在畜牧業中的俗稱,是乙型受體素的一種添加物,在動物飼料中可以增加家畜家禽的瘦肉比例,而萊克多巴胺便是一種乙型受體素,屬於類交感神經興奮劑。類交感神經興奮劑成分有很多種,在動物體內的代謝時間及藥理作用也有差異,動物食用含萊克多巴胺的飼料,雖然可以促進蛋白質的合成,讓動物多長瘦肉、少長脂肪而增加賣相與利潤,但藥物代謝後,仍易殘留於動物內臟。部分國家核准用於動物飼料中的添加劑為萊克多巴胺,2012年7月,聯合國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通過萊克多巴胺殘留標準,牛肉、豬肉的殘留量為10 ppb。10 ppb 標準就是每1公斤的肉品中不能有超過10微克的瘦肉精殘留量;目前歐盟和台灣的標準是0檢出。
高風險群及誤食殘留瘦肉精肉品的副作用
食用過量的添加劑,就如同腎上腺乙型受體素過量一樣,可能會有心跳加速、心悸、心律不整、血壓上升、噁心嘔吐、頭暈、手顫抖及腸胃不適,甚至會引發心臟麻痺等。
長庚醫院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醫師指出,從醫學上來說,無論藥物或是營養素都有所謂的每日最大安全容許攝取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 ADI),萊克多巴胺的評估方式是每公斤體重每天攝入不能超過1微克,換句話說,體重50公斤的人,一天如果吃到50微克就達到安全上限了。萊克多巴胺的半衰期是4小時,身體健康代謝正常的人,喝水量足夠,攝入後4小時就可以減少一半,通常24小時是可以代謝掉的。
不過顏醫師也提醒,即使微量的萊克多巴胺可以代謝於人體外,但是敏感族群建議還是要避免食用含有萊克多巴胺的肉品,包括分解萊克多巴胺的肝臟酵素尚未成熟的18個月以下嬰幼兒;孕婦與哺乳中的母親以及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皆不宜攝取含有萊克多巴胺的肉品;另外,因為萊克多巴胺於人體是經由肝腎代謝,因此肝腎疾病患者也不宜多吃。從飲食習慣來看,台灣食用動物內臟機率較他國高,而藥物代謝後,仍易殘留於動物內臟,所以潛藏的健康風險也較高,上面提到的幾種族群更要注意避開。醫師特別提及,民眾若服用含萊克多巴胺的肉品後,出現胸悶、心跳加快等症狀,應迅速就醫,確保身體健康。
註:各國因文化、飲食習慣不同,訂定之容許量不盡相同;台灣目前仍不得使用乙型受體素類藥物(包括萊克多巴胺)作為飼料添加物,衛福部也正在針對未來管控審慎制定新規範。(1ppm毫克=1000ppb微克)
健康的採購和烹調習慣,守護家人
政府表示開放進口之後將會要求包括超市、大賣場、餐廳、便當店、小吃店、傳統市場、攤販等所有消費通路,不論是生鮮、加工或是餐飲食品,都必須強制標示進口肉品的產地。這是從管理端該做好的重要把關,一般民眾在生活中則要養成健康的採購和烹調好習慣。
√ 仔細看清標示:認清產地來源,留意安全認證,優先選用國產肉品。
√ 少吃加工食品:加工食品不易判斷原料來源,且添加化學調味劑較多。
√ 少吃動物內臟:殘留物容易積存於內臟,豬肝、豬肺尤其要減少食用。
√ 完全煮熟食用:雖無研究指出高溫可排除殘留物,但肉品都應熟食最安全。
√ 別用大骨熬湯:大骨更易殘存重金屬,別再用大骨熬高湯給幼兒或病弱長輩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