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的好老師

六歲以前是人格發展的關鍵期,孩子幼年的教育,對他的一生影響深遠。爸媽是孩子最早的老師,孩子不懂是非對錯,需要爸媽來教導,孩子的舉止失當,也需要爸媽來矯正。

以下幾項原則及方法,希望能幫爸媽做孩子稱職的行為老師。

夫妻間必須有充分的溝通管教孩子的方式或可稍有不同或各有所司,但在基本原則上要達成共識;爸爸媽媽說的不同,會讓孩子無所適從,也可能,聰明的孩子會知道哪一種做法對自己有利,而拿爸媽其中一方當另一方的擋箭牌。

●充實兒童發展方面的知識,對孩子抱持合理的期望。例如,在孩子能夠輕易自己繫鞋帶時,就得要求孩子自己繫鞋帶,不可總是依賴爸媽。當然,除了要讓孩子清楚了解爸媽的態度外,爸媽自己也要有預期,得耐心度過孩子自己在嘗試過程中所花費的時間。

要求孩子的同時,要讓孩子明白這樣做的理由,而且自己要以身作則,言行一致。例如,告訴孩子遵守交通規則是為了自己及他人的安全,並且讓孩子看到爸媽也隨時都在執行這樣的行為規範。

單純的孩子只會由表面現象判斷是非,所以爸媽要特別留心自己的行為舉止,給孩子樹立好榜樣。若自己不得已有不甚恰當的行為,必須向孩子解釋原因,例如「我們剛剛闖紅燈,是因為我沒有注意燈號已經變成黃燈了,以後你要提醒我看清楚哦!」

分配孩子固定做某幾件簡單的家事,或者只是收拾自己的玩具、衣物也行,這對爸媽或許實質幫助不大,但主要是讓孩子產生身為家庭一份子的自覺,並養成對家庭的責任感。

讓孩子有機會試試各類的工作,男生也可以收拾、打掃,女生可以學做簡單的家庭用品修復,一方面讓孩子作各種不同的嘗試,另一方面也避免孩子對性別角色產生不適當的偏見。

●清楚讓孩子明白舉止不當或沒把該做的事完成會有什麼結果,例如,把玩具丟了一地,應該自己收拾,自己不收爸媽也不會幫忙收;等他後來找不到想找的東西,自然會知道物歸原位的重要。

不管孩子做得好或不好,爸媽都要明確回應。當孩子有好表現時,除了物質上的嘉獎外,口頭、情感上的正面回應更為重要,例如摸摸孩子的頭,告訴他「你做得很好喔!爸媽很高興!」。若孩子表現不好,則要去了解原因,然後就事論事,別不分青紅皂白破口大罵,或是常拿他和其他表現好的孩子做比較,敏感的孩子可能會因常被責罵而喪失信心,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是。爸媽可以對孩子提及自己童年時相同的經驗,分享爸媽當年面對這個問題時心裡的感受,以及克服困難的過程等,讓孩子感受到爸媽的了解與支持,並願意努力去改進。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