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活自理,強化孩子自信心

自信要在生活小事裡養成,其中最能看出孩子的進展就是在培養自理能力和看書玩遊戲的時刻,當孩子學會拿湯匙,全家人興奮的目光集中在他身上,或是拼對一片拼圖,自己很有成就感地拍拍手時,他的自信就在逐步累積。


 
小歡從1歲半起,凡事喜歡「自己來」。吃飯想自己拿碗、看書玩玩具要自己選、穿衣服也有自己的意見和堅持。有時候媽咪為了節省時間,真希望小歡意見別那麼多,乖乖讓大人打理就好。不過,婆婆倒是很滿意,還點醒媽咪:「我的小孫子不得了喔!這個年紀就會自己做很多事呢!越練習就越會做,你別怕他弄髒弄亂。」

婆婆的提醒一點兒也沒錯。養育幼兒時,我們總是強調要讓孩子有成功的經驗,讓孩子對自己和自己所做的事充滿興趣、有信心;但同時也告訴爸媽,讓孩子嘗試錯誤是很重要的,我們希望孩子別害怕做錯,並勇於面對自己做得不對或做得不夠好的地方,直到做正確為止,就像我們希望孩子跌倒了,不是賴在地上等待別人疼惜或攙扶,而是學會自己勇敢地站起來一樣。

從生活瑣事學會肯定自己
大多數的爸媽對於孩子外顯的行為比較容易留意到,但對於發自內心的感受則不夠敏銳。可能孩子正在沾沾自喜終於會用湯匙了,卻被爸媽一把將湯匙奪走,怪他胡亂玩,而沒注意到他臉上原本充滿的「我會了!我好棒!」訊息。

其實,孩子面對生活例行的吃飯、穿衣、刷牙洗臉、自己上廁所等等事情,由不會到會,乃至於精熟,非常需要爸媽持續地提供機會與鼓勵,讓孩子嘗試錯誤,反覆摸索練習。以穿脫衣服為例,「自己穿脫衣服」是孩子需要培養的自理能力之一,通常也代表著孩子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當孩子開始建立自主意識時,想要自己脫、自己穿的欲望會越來越強,這正是孩子嘗試建立新能力以及學習獨立的好機會。

持續練習,讓能力與信心大增
自己穿脫衣物與動作發展密切相關,需要鍛鍊手指肌肉和精細動作。當孩子試著把頭套進衣服開始、把兩手伸進袖子、將兩腿穿過褲管,最後能夠自己穿戴整齊,這一連串細瑣的學習過程,也代表著發展上的進步。

不過,從「想要自己穿」到「會自己穿」,需要好多年的時間練習。1~1歲半的孩子開始喜歡自己脫衣服、褲子或鞋子。這些動作讓他覺得十分有趣又有成就感。1歲半開始,當你準備幫孩子解開釦子和拉拉鍊時,他會搶著要自己來,也喜歡重複地穿穿脫脫,像玩耍似的。2歲左右,孩子已經可以試著自己穿襪子和褲子,但還是經常會穿反,或是把兩隻腳塞進同一隻褲管裡。3歲孩子則喜歡拉拉鍊、扣大釦子,也已經有能力自己穿簡單的外套和大衣。4歲以上大部分都可以自己穿脫衣物了,只是常有扣錯釦子及漏掉的情形。一般說來,孩子是先學會脫衣服、脫鞋子;而穿的動作比較複雜,直到上幼稚園,動作才會越來越熟練和精確。

鼓勵與回應,自信超越自卑
很多幼兒園老師發現,需要大人幫忙穿衣物、穿鞋子的孩子,往往學習情緒比較低落、容易有挫折感,也比較缺乏自信心。所以爸媽最好在孩子準備上學前,讓他自己多多練習穿脫衣服,不但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也能建立他的自信心。當孩子在學習穿脫衣服時,能得到你的鼓勵,就是他學習自理能力的動力,一旦有了成就感,自然也會越做越好。

孩子在生活例行的學習裡,每一次正面的鼓舞都是養成自信的契機,而每一次負面的批評都是信心折損的導火線。社會心理學家艾瑞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指出,5歲左右開始是自信能否超越自卑的重要階段,早期的生活經驗往往有很大的影響。爸媽的鼓勵與適切的回應,是養成孩子自信的最大保證。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