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尤嘉莉 插畫/蔡兆倫 諮詢審稿/陳姣伶|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副教授
現代人生育率低、每個孩子都是寶,很多爸媽早在懷孕期,就已開始認真參加親職講座、閱讀教養書籍、瀏覽各大親子網站,希望為育兒做好萬全準備。
不過,即使做了再多準備,育兒仍難免會遇到疑問或挫折,例如:母奶跟配方奶哪種好、為何寶寶老是哭不停⋯⋯種種問題常讓人手足無措;再加上來自長輩親友等各路人馬的熱心建議,讓許多爸媽都快罹患「育兒資訊焦慮症」,深怕錯用育兒方式,或是無法判斷誰的說法才正確,有時還得擔心得罪熱心的親友。到底該如何找出最適合自家寶貝的育兒法呢?
沒有標準答案,只有適不適合
關於孩子的問題,解決方式都不會只有一種。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副教授陳姣伶指出,因為每個家庭的狀況不同,而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因此,教養方式很難有絕對的是非對錯,只有適合與不適合。面對親友長輩口耳相傳的育兒經、各式教養書籍與網路上流傳的育兒法,在建立自己的教養態度與篩選適合的育兒方式時,陳姣伶老師建議爸媽可掌握下列重點:
認識幼兒發展過程、建立基本概念
身處資訊爆炸的時代,育兒訊息雖豐富,但易流於片面、不完整,可能導致錯誤的教養方式。爸媽可找一本內容完整、淺顯易懂,全面性地介紹孩子各階段發展過程與重點的書,有助於建立幼兒發展的基本概念。建立基礎概念後,較不易因外來的意見或親友間的比較而感到慌亂,面臨突發狀況時也可以有基本常識做應變。有些書中附上的發展篩檢表,也可讓爸媽作為對照參考。
瞭解先天氣質,認識自己的孩子
氣質是孩子先天帶來的反應方式,每個孩子都不同,有的安靜、有的活潑;規律性高的孩子生活作息容易預測,規律性低的則較難掌握。平常仔細觀察、經常互動與留意孩子釋出的訊號,當親友提供育兒建議時,爸媽就能根據孩子的氣質判斷是否適合套用,不須人云亦云;不同氣質各有適當的引導訣竅,也可避免強迫改正的教養方式,例如:餵奶時間應定時或隨性,可觀察與紀錄寶寶想吃奶的時間,盡量在這些時段哺餵,以逐漸掌握寶寶的作息規律。
確認資訊來源,請教專業人士
許多醫師除了生理、健康方面的醫療,也能提供孩子身心發展及照顧方面的諮詢。準爸媽在產檢時可向婦產科醫師諮詢育兒知識,孩子出生後則可請教專業醫護人員或嬰幼兒照護專家。
網路資源應選擇資訊來源明確、具公信力,且經由幼教專家、專科醫生等專業人員審核過的網站,如:母乳協會。許多在網路上分享自己育兒經驗的名人、部落客,多半不具醫療或幼教專業背景,爸媽參考時應慎選是否適合孩子,如有疑慮仍應請教專業人士為宜。
對各方建議虛心聆聽,理智取捨
當長輩親友的意見與自己的育兒觀念不同時,爸媽應如何妥善處理,才能不得罪親友,又兼顧自己的育兒原則?
陳姣伶老師提到,許多長輩的經驗其實是歷代育兒經驗綜合歸納的結果,例如:「一視二聽三抬頭,四握五抓六翻身。」這些累代相傳的結論,大方向是值得參考的、不用太過排斥,只是應將孩子的發展速度快慢不同等個別差異考慮進去。與親友溝通教養方式時,以下幾個建議可供爸媽參考:
感謝長輩好意,舉實例作軟性溝通
長輩的育兒建議爸媽若有疑慮,可諮詢專業人士看是否可行,若無負面影響可適度採納,不用硬唱反調。如果建議不適用,也可用長輩能接受的方式軟性溝通,避免斷然拒絕讓長輩很受傷。比方說餵配方奶,可說「這意見很好,只是現在很多黑心廠商,而且醫生也說母奶營養充足,還能提高寶寶的免疫力。」理解長輩的出發點乃出於善意,溝通時應理性冷靜、就事論事,而非為了爭輸贏,也避免以落伍、頑固等字眼作批評。
有些長輩對於用藥安全(吃成藥就好)、衛生(東西嚼碎餵孩子)、安撫情緒(孩子哭不要馬上抱)、遊戲學習等方面的知識較欠缺,建議爸媽借助長輩可信任的人與資源,例如:打預防針或看病時請教醫生;提供適合長輩閱讀的報章雜誌,電視播出相關新聞或專家講解時推薦長輩收看;親友中若有幼教經驗相關的人,可請他們幫忙與長輩溝通正確的觀念。
對親友的建議欣然傾聽、委婉回應
當親友提供育兒建議時,爸媽不需防衛心太重,除了誠心表示感謝,可抱著學習的態度虛心聽取。聽到不錯的想法時可先詢問資訊來源,若是具公信力的研究理論,不妨適度採納,也幫助自己增長知識。
回應不必要的建議時,可委婉地向親友表示「這麼做不一定適合每個孩子」或「謝謝你,我會和先生討論一下」,感謝親友的關心;或是回答「我的醫生說現在我們應該這麼做,但還是謝謝你的意見」。傾聽建議,彼此尊重。
對某些親子有效的教養技巧,對他人不一定有用,因為這和親子雙方的人格特質都有關。如果在親友聚會的場合,談到育兒觀念時真的話不投機,或是有人特別愛拿孩子做比較,使場面很尷尬,不妨試著找出你和親友間共同的興趣,例如:美食、運動、影劇時事,聊其他話題來轉移焦點,或是規畫一些活動,像是踏青、玩桌遊,讓眾人的注意力不至於集中在育兒討論上。
和姊妹淘良性溝通、互相支持
養小孩的「正確」方式有很多,所以坊間才有那麼多的教養和育兒專家。同理可證,想當個好爸媽也有許多方法,再好的朋友也可能抱持不同的教養態度,大家可以互相交流與學習,並且鼓勵彼此採取最適合自家孩子的育兒方式。
如果朋友們擔心你的育兒方法有危險,可先理性查證他們的看法是否有依據,如果有錯誤知識應互相澄清;若只是育兒風格不同,就不用太在意,真正的朋友會接受彼此之間的差異、互相學習,並溫和客觀的提供建議。
保持開放的心胸,不但可以維繫友誼,還可以讓你對過去不曾細想過的教養議題,有更深入的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