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詢 / 李淑華 蘭雅國小附幼主任、劉幸玫 信誼附設實驗幼兒園資深研究教師
採訪報導 / 黃美湄
幼兒園裡,孩子吵吵鬧鬧。分分合合。一下子有人告狀、一下子朋友另結新歡,許多戲碼不斷重演。孩子們為什麼容易吵架?老師與爸媽如何陪伴和調解,讓孩子們學會面對呢?
年齡不同,吵架的等級不一樣
吵架也分等級嗎?其實,這是因為孩子的年紀不同,發展有別,所以引起吵架的原因和表現出來的行為,確實不一樣。信誼附設實驗幼兒園資深研究教師劉幸玫觀察大中小班的孩子發現,小班孩子處於自我中心階段,只想到我要什麼,所以容易搶玩具,排隊搶第一,遇到爭執會以哭鬧。破壞東西來引起注意。到了中班年紀,孩子有了輪流的概念,也有自己的主見,很在意有沒有好朋友,這時候的吵架,多半會用告狀的方式,希望老師幫忙仲裁,而主見太強的孩子可能常常因為意見不同就吵起來,女生則是比較容易因為認定的朋友跟別人好,感到生氣而吵架。大班年紀的孩子,在認知和表達上都更加成熟,是非對錯比較說得清楚,可是吵架時往往得失心重,可能會找理由辯解,縱然自己道理站得住,但同理心還不足。有些孩子因為個性的關係,也可能會生氣很久。自怨自艾,或是愛面子而遷怒其他人。吵架行為雖然層出不窮,但是值得安慰的是,孩子們多半會從過程中獲取經驗,逐漸改善。
學校裡的混齡班經驗,讓孩子學會相處
蘭雅國小附幼主任李淑華在幼教界服務30餘年,最早帶過的孩子已經有人成家生子,孩子都上幼兒園了。她比較不同年代的孩子,覺得以前的孩子相對單純,很容易帶動;現在的孩子獨生子女居多,外界的文化刺激又大爆炸,家長一方面過度呵護,一方面又放任情緒發洩,使得年幼孩子進入群體生活中爭吵情況常出現,尤其是2歲班的孩子,話都還說不清楚,因此咬人。搶玩具。哭鬧的情況比較明顯,老師要擔負起原本家庭教育中父母該完成的任務。
多年前,蘭雅國小附幼開始實行3-5歲混齡班,彌補了孩子們缺少友伴經驗的困境。在混齡班裡,孩子都會經歷小、中、大班年紀的行為,可是經過老師不斷地陪著孩子學習表達、還原事情經過、澄清問題,把握機會教育讓孩子分辨好的或不好的行為,漸漸地,在班級中產生互學、共學的效果。李主任發現,大班孩子甚至能夠以哥哥姊姊過來人的角色,帶領年紀小的孩子排解紛爭,他們會把老師示範過的方式「內化」,試著處理同伴間的衝突,學習解決問題。她特別提出自己的心得:「學校班級經營的模式,對孩子的影響很大。開放學習區的做法,讓同伴間互動多,在互動中產生問題,就需要學習不斷解決問題。」所以不要擔心孩子吵架,而是引導他們從問題中找到方向,就像闖關一樣。吵架也是一種溝通,可以達到正向的循環。
爸媽退一步,孩子用自己的方式面對
當孩子回家抱怨自己和友伴的爭吵時,爸媽請不要太著急。有些孩子回家會放大問題裝可憐,有些則是無法表達清楚,爸媽最好先傾聽,不要太主觀表達建議下指導棋。
爸媽可以適時分享自己的吵架經驗,讓孩子從故事中學習察覺人際關係和情緒,逐漸發展出自己的解決方法。劉幸玫老師提供了幼兒園裡常用的排解吵架技巧,爸媽不妨也來練習一下:
Step 1. 讓孩子先說說自己做的事,例如:剛剛發生什麼事?為何吵起來?
Step 2. 聽另一方的說法,例如:問另一方,是不是像他說的這樣?你也說說看。
雙方針對同一件事情,因為立場不同,可能產生不同的說法和情緒。大人傾聽時,可以了解到真實的問題,孩子也得到抒發。接著就可以讓孩子想想下次遇到同樣的事要怎麼做才不會吵架。排解的尾聲,如果能輕鬆化就更好,比如:握手言和、擁抱一下、擊掌Give me five,或是彼此有自己和好的暗號,讓孩子們都能感受到獲得尊重和同理,修復關係。
推薦書單
《為什麼要說對不起?》上誼
《可以跟你做朋友嗎?》上誼
《煙花》 信誼
《青蛙和蟾蜍》上誼
《好朋友》上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