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架的藝術〜用心和好


諮詢:利翠珊 輔大兒童與家庭學系教授、廖清碧 東吳社會工作學系兼任副教授 、許嬰寧 初和心理諮商所所長
採訪報導:黃美湄、林瑞丹

夫妻或親子間吵架在所難免,但吵架這種「溝通」方式,有沒有可能越吵越好呢? 

夫妻因為來自不同成長背景,需要時間磨合,意見不同時吵一吵,似乎不足為怪。孩子是自己生的,當然愛,但生活中也免不了口角或吵鬧,生活習慣、能力表現、作業、功課、成績、學才藝、交友……,特別是年紀越長,自我意識提高,或是受同儕影響,爸媽越想管,親子衝突就越明顯。輔大兒童與家庭學系教授利翠珊語重心長地說:「現代父母相較於過去,比較會從小開始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做自己想做的事,這是好的。但父母也要提早學習面對孩子的反彈。」也因為如此,學會「溝通」就變得很重要了。

初和心理諮商所所長許嬰寧將親子間常見的爭執歸納出兩個因素,一是對孩子的期待,一是對自己當好爸爸、好媽媽的期待。許嬰寧提醒不管是親子或夫妻,最大的忌諱是要避免一再利用權力不對等,特別是親子之間原本就存在這種關係。「孩子不好好吃飯,警告他等一下老闆會趕走他;過馬路不守規矩,警察伯伯會來抓人。」許嬰寧強調真正的溝通是把道理展現,不是壓迫、恐懼或處罰。「要孩子喝水,先自己喝給他看。用孩子聽得懂的方式,讓他看見做這件事的好處,便能達到溝通的目的。」

溝通的SOP,可以將吵架轉變成相互了解
溝通也有標準作業流程嗎?東吳社會工作學系兼任副教授廖清碧認為,溝通時要掌握三個重點來釐清雙方的語意和需求,他以夫妻關係為例:

1. 能夠精準地聽到對方想說的話。例如先生說:「你要出去幹嘛?」他真正想說的可能是:「我好想你能在家陪我」、「我擔心……」。
2. 能夠精準了解自己想要什麼。如:「我要出去透透氣」、「我希望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我希望有一些獨處的時間……」。
3. 將你聽到的聲音說出來。如:「你希望和我一起出去嗎?」接下來說出我的聲音:「我想一個人靜一靜,請給我一點時間。」如果先生不再說話,那麼就謝謝他的包容。

這樣的溝通方式主要是掌握「我訊息」的原則,把聽到的或自己真正所想的表達出來,而不是變成負面的情緒發洩或責備對方。同樣地,爸媽在面對孩子的時候,也需要這樣去精準地聽→了解真正的需要→把它表達出來。這樣的溝通才能越吵越好。

事前覺察與事後和好,都需要在生活中多多練習
對夫妻來說,許嬰寧建議吵架後透過良好的約會是很重要的修復方式,當下無法和好,事後也要找機會單獨相處,引導對方說出心裡話,或表達自己的歉意和感受。親子爭吵後,許所長則建議最重要的是給孩子台階下,孩子吵完關起房門,爸媽要展現EQ教孩子仍規律作息,譬如叫吃飯,讓孩子知道吵架歸吵架,吃飯歸吃飯。

利翠珊教授也強調,事後和好不如事前預防,不論夫妻或親子都要從平日增進彼此的理解和覺察情緒來加強。家人間的糾結,常來自彼此的不理解,直接批評指責,就可能造成對方的委屈,形成隱忍或反彈。平時多練習覺察自己和家人的情緒,在還沒爆發之前就能注意到。經過練習,是可以提早發現、提早控制及調節的。

5個和好小秘訣,修復對立關係
美國著名婚姻治療師Gary Chapman發現,許多衝突來自夫妻「愛的需求」未被滿足,雙方彷彿說不同的語言,用自己而非對方習慣的方式表達愛,他歸納出5種表達愛的常見形式。
1. 肯定的言語:發自內心的關懷、稱讚和鼓勵。「謝謝你讓我知道你真正的想法,能夠這樣講清楚,真是太好了。」
2. 服務的行動:真誠地為對方服務、做事情。「今天我先來幫小孩洗澡吧。」或是煮一頓對方愛吃的料理、替另一半按摩。
3. 真心的禮物:禮物貴在需求而不是價格。例如:買對方喜歡的小盆栽和好用的園藝工具。
4. 精心的時刻:營造專屬彼此的陪伴時光,一起從事喜歡的活動。例如:這個周末我們去泡溫泉吧。
5. 身體的接觸:牽手、擁抱、摟肩的身體接觸,讓彼此感受關愛。摸摸年幼孩子的頭,對他微笑,或是拍拍年長孩子的肩膀,表示肯定。

同場加映:和好三步驟練習曲
1. 道歉:承認的自己態度不好。剛剛_______讓你不愉快,很抱歉。
2. 體會對方的感受:我可以想像,剛剛______讓你覺得很受傷。
3. 承諾改進:以後我願意努力________ (承諾必須是具體可做到的)。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