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中要吃緊,忙裡要偷閒


 
文/張杏如 信誼基金會董事長

有一位記者朋友來採訪,憂心忡忡的問起我她兩歲兒子的事。她告訴我,她每天下班得晚,但都盡力想方設法趕回去哄孩子睡覺,因為孩子總是要抓著她的手指頭搓啊搓的才睡得著覺;但是令她挫折的是,孩子越來越大了,這個搓手時間卻越拉越長,而且往往只要她一抽手,孩子就馬上醒來。仔細問了她,發現她因為急著讓孩子入睡,總是一回家就急切切的把手指頭伸給孩子,希望他可以很快入睡。 

做媽媽的,固然是精疲力盡,孩子呢?孩子心中的不安,妳知道嗎?我勸她,既然要回來和孩子道晚安、陪他入睡,那何不放鬆心情,把這段時間,也許只是短短的二、三十分鐘,看成是母子倆的約會?好好陪陪已經盼了妳一整天的小愛人,也讓自己放鬆一下,說不定妳還應該先沖個澡,輕輕鬆鬆的回到孩子身邊,好好享受一段親子時光。睡前當然不宜做太興奮的活動,又唱又跳的,但放個音樂,給孩子念本書、講個故事,甚至只是和孩子說說話,都很好。最重要的是,不要急。妳的焦急,會傳染給孩子;而妳的從容也等於告訴孩子,媽媽喜歡和你在一起,是給孩子最好的愛的保證,他自然能安心的睡個甜美的覺。這樣母子倆也很自然能合唱一首溫暖恬適的睡前晚安曲。  

令人放心的是,幾乎所有的研究都不能證明媽媽工作會對孩子造成負面的影響,也就是說,上班和不上班的媽媽都一樣可以養育身心健康的孩子,那關鍵在哪裡呢? 記得好幾年前,看過一個研究報告:如果我們把媽媽分為四組:想工作而工作、不想工作而不工作;想工作卻不工作、不想工作卻工作。我們會發現對工作所持的態度和行為一致的媽媽,她們的孩子在適應力和能力上都優於不一致的孩子。媽媽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也是營造家庭氛圍最關鍵的人,一個愉快、對生活滿意的媽媽,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跟工作或不工作沒關係。 

對孩子影響最不好的,妳猜猜看是那一組呢?是想工作卻沒工作的媽媽。可能的解釋是,想留在家裡帶孩子卻工作的媽媽,她的衝突可能表現在「職場」上,她和孩子相處的時間雖然比較少,但和孩子相處的「質」卻比較好;留在家裡卻想出去工作的媽媽,不滿意的卻是「母親」的角色,也因此影響了作為「母親」和孩子互動的品質。 

所以,如果妳決定不工作,別說是孩子拖累了妳,孩子其實並不需要一個一天二十四小時守著他,卻苦著一張臉的媽媽;也千萬別讓孩子整天只是在妳的腳邊轉來轉去,卻無所事事。如果妳決定工作,就不必心存愧疚,更不要指望自己是一個三頭六臂的女超人。記住,和孩子相處,最重要的是做一個愉快的媽媽;每天給孩子一個獨立的時間,放下一切,用心而且專注的和他在一起。用具體而實在的方式,比如幫他洗澡、和他說話、一起讀一本書或和他玩個遊戲,讓孩子感受到妳看得見、摸得到的愛,那妳和孩子自然都會覺得安心、滿足、踏實。

一年容易,又是十二月了。歲末年初,每個人的心情和腳步都開始顯得有些匆忙。家有幼兒的父母,時間更顯得抓襟見肘,入不敷出。日子閒固然有閒的情趣,但太鬆散,反而了無生氣;所謂「浮生半日閒」,更別有滋味。太匆忙了,沒有時間細細品味,就像囫圇吞棗,食不知味,日子反成一片空白。古人說:閒中要吃緊,忙裡要偷閒,不論妳上班不上班,都是做媽媽很好的座右銘。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