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介亭與王文伶夫妻育有2子:綠豆、粉圓,因此人稱「綠豆爸、粉圓媽」,將育兒、家庭、生活與事業合而為一,共同創辦「可能幸福學院」,協助孩子與家庭,開展天賦、調育性格、實踐阿德勒父母學、推動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
好好溝通,建立正向親子關係,找到彼此心中「家」的交集。
採訪報導 / 陳妍希 照片提供 / 綠豆爸粉圓媽
「可能幸福學院」創辦人綠豆爸粉圓媽,也是《遇見阿德勒的九堂教養課》的作者,當初在面對孩子教養難題,是如何從改變自己開始,透過正向教養重建親子關係呢?
育有兩個兒子的綠豆爸粉圓媽,談起親子間最常吵架的原因就是彼此想法不同,爸媽覺得重要的事應該先做,但孩子可不這麼想。吵架也和跟期待有關,很多時候吵架的出發點是帶有愛跟善意的,但這份愛與善意對方並沒有接收到,一急之下大人就會用比較強烈語氣來表達,孩子往往會出現「我不要、大哭、尖叫」來反抗,衝突一觸即發。
放下脾氣,學著當「不發怒」父母
就跟所有新手爸媽一樣,剛開始綠豆爸粉圓媽完全不知該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也很難好好的引導孩子,直到發現孩子在外表現出退縮的行為,當大人不在時卻又成了小霸王,「孩子的自信心下降以及行為的反差,讓我們意識到教養方式應該調整了。」於是他們開始籌組讀書會,接觸正向教養,跟有同樣問題的家長們一起學習一起討論,也將所學實際運用在日常的教養。
接觸正向教養後,每每話要說出口之前,綠豆爸粉圓媽會先讓自己先深呼吸,爭取緩衝的時間,第一時間不讓傷害對方的話說出口,也就降低了衝突的頻率;接著跟孩子談,為什麼爸媽會生氣,爸媽的期待是什麼;第三階段開始切割「我的期待」是什麼,並且尊重「你的選擇」;最後則是釐清,很多期待和感受其實都是自己的。粉圓媽回憶起和兒子的對話,「以前我們都會認為,是『你』讓『我』生氣,有一次我跟老二說,你這樣媽媽會很生氣,孩子回說:『媽媽,要不要生氣是你自己決定的。』,當我們自己改變了,孩子會看在眼裡,他們也會改變,反而回過頭來提醒我們,彼此的關係就會好很多。」
除了堅持「不打、不罵」,更重要的是回歸到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因為彼此都愛對方、在乎對方,所以願意多想或是做改變,也因為堅持不打不罵,就能好好溝通,讓當時分別才四歲、兩歲的兩個兒子有更多機會表達他們的想法。
感受用心聽,親子溝通更easy
粉圓媽回憶孩子小時候最常為了「起床應該先做什麼」起爭執,媽媽認為應該要先刷牙再吃早餐,可是孩子因為想先玩玩具,就會拖拖拉拉,彼此都會為此而生氣。後來,媽媽試著去理解了孩子的想法,並且將優先順序對調,先滿足了孩子最想做的事,後續孩子就願意好好刷牙,上餐桌好好吃飯,雙方都能如願以償,相處起來反而更融洽,粉圓媽說:「等孩子再大一點,我們會請全家人坐在餐桌旁,讓孩子說出他的感受、他的想法,把發生的事依照時間序釐清一遍,往往發現原來彼此看待事情的面向是不一樣的,也就有機會從對方的角度出發,重新思考。」
綠豆爸粉圓媽還會利用「情緒牌卡」來幫助家人間溝通。首先,請父母和孩子一起坐下來,將吵架當下說不出口地感受一一地用牌卡列出來,再與家人分享,透過這樣的表達方式,就能更了解自己和對方。如果是低幼的孩子,爸媽可以先把感受寫下來,請他在牌卡上畫出「難過」、「生氣」、「開心」等圖案,再請他選出當下的感受,爸媽就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孩子的感受。
正向教養帶來親子新關係,讓父母學會理解孩子的情緒,也能好好照顧自己的感受。綠豆爸和粉圓媽都說:「其實吵架像是個警報器,提醒我們這麼強烈的情緒是出自於什麼原因,透過衝突更了解自己、也更了解孩子,特別是學齡前的孩子每半年就是一個改變,跟孩子有衝突、有爭吵,是因為孩子正在成長,在告訴我們他又更大了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