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打擊孩子的好奇心!3行動回應孩子的好奇探索,讓他更有學習動力

好奇是進步最大的動力,因為好奇,所以才能投注心力去觀察,甚至發現解答。多數孩子會因好奇而引起探索與提問,這將帶給他更多的學習契機,不過,爸媽的回應方式也很重要喔!


文/柯華葳 (1952-2020,曾擔任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及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
遊戲設計/柯華葳、信誼編輯部

3歲的柔柔在公園裡發現含羞草,她蹲下輕輕地嘗試怎麼讓含羞草「害羞」垂下。過一會兒,她以手指頭按按自己的頭頂,跟媽媽說:「要碰它的這裡,它就會害羞。」

4歲的小婷在水池邊看魚,突然發現一隻小烏龜也在池邊,她好興奮跑到烏龜旁邊看了許久。回家後小婷跟媽媽描述烏龜曬太陽,邊說邊把脖子抬高伸長,而且強調「烏龜動也不動」。媽媽覺得很有趣,要她把烏龜畫出來。小婷畫了一隻脖子長長的烏龜在曬太陽。

5歲的妹妹走在一個有許多松樹的步道上,突然喊出:「大便。」大家相當意外,走近,媽媽說:「這是松果,不是大便喔!」朋友笑妹妹:「城市土包子」。妹妹撿拾了幾顆松果回家做紀念,並命名為「大便松果」。

有好奇心,就會學到新知識
上面的例子都說明一件事,小孩隨時都在學。妹妹不認得松果,會帶回家慢慢把玩;沒見過含羞草和烏龜的小朋友,會蹲下來仔細觀察。這些孩子都因「好奇」而學到新知識。

好奇是進步最大的動力,因為好奇,所以投注心力去觀察,甚至發現解答。當然有些好奇的表達顯得有點大驚小怪,如「松果」例子。這正是皮亞傑所謂的「同化」──以既有的知識解釋外界事物;當有人提醒,幼兒會「調節」既有知識與新事物,形成新知。因此有好奇,就有學習。而好奇的後續動作很關鍵,對幼兒來說,細細觀察是接續好奇重要的能力。

幼兒的學習並不限於正式的上課
叫人擔心的是,有些爸爸媽媽看不到好奇帶出來的學習,他們眼中所謂的學習是很「正式」也很「學科」的,像是學數學、學英文才覺得是學習。其實,學習可以分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例如,學校裡對所要學習的東西有清楚的規範與安排,有不同的學科和課程,甚至包括學生何時學、學什麼、怎樣才算學會等,都有參考標準。

相對地,非正式的學習是生活中的、休閒的,看不到課程設計,也沒有課本和練習本,但是效果一點也不輸正式教育。上面的例子都是幼兒在生活中學習的最佳證明,爸媽如果打擊孩子的好奇心,就等於是削弱了孩子的學習力。只要爸爸媽媽不要打擊孩子的好奇心,孩子的學習將會源源不絕。

爸媽換個態度,寶寶好奇心不再受阻
孩子因好奇而引起探索與提問,將帶給他更多的學習,不過,爸媽回應的方式會影響孩子的表現。請想想看,你平日的言行互動,有沒有不經意而讓孩子的「好奇心」退縮。你曾有過以下的說法嗎?如果你不曾這麼說,恭喜你!萬一曾出現過這些言語或態度,請試著改變一下囉!

□ 以時間不夠為理由,催促著:「走快一點!別再東看西看了!」
□ 以問題不成熟為理由,說:「這有什麼好問的!」
□ 以孩子年紀小為理由,說:「別問那麼多,等你長大就會知道了。」
□ 以問過還問,斥責說:「不是已經告訴過你了?」


放慢腳步!陪著孩子停看聽
想做一個不打擊孩子好奇心的行動父母,建議爸媽採取以下行動:
● 慢點開口或採取動作。像前面的例子,媽媽等待孩子摸含羞草,而不急著伸手摸給孩子看。
● 不要擔心被孩子問倒。若是一時沒有答案,不妨反問孩子:「你覺得呢?」就可以了。讓孩子說出他自己的發現(碰碰含羞草),或者事後再帶他去找圖鑑資料。
● 若他正專注觀察,別打擾他。最多一、兩分鐘,他就會向你報告觀察結果。像觀察小烏龜的例子,回到家還可以玩延伸活動呢!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