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也能有系統地學習-透過問題引導,孩子學會觀察入微
文/柯華葳(1952-2020,曾擔任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及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
遊戲設計/柯華葳、編輯部
媽媽一早起床就忙著幫小朋友準備早餐、送他出門,有時臨時發生一些小狀況,例如孩子突然發現要帶去學校的東西沒在書包裡,難免一陣忙亂尋找,因此媽媽早上出門的時間往往很緊迫。開車上班的路上,媽媽必須在車裡同時做許多事,包括喝咖啡、化妝、看看今天的工作計畫,聽廣播節目,當然還要注意紅綠燈和路況,但媽媽總是能一心多用。
然而妹妹「一心多用」的效果卻不太一樣。她看電視時會聽媽媽講電話,甚至插嘴;坐在馬桶上也不專心,還要命令家裡的狗做東做西。媽媽說:「我雖然一心多用,但我不分心」,媽媽的意思是她做每一件事的當下是專心的,但是妹妹就容易被新刺激吸引走,忘記當下的工作。
為什麼大人和孩子會有這樣的差別呢?
年紀小的孩子,無法分配注意力
談到「注意力」,其實它包含了「集中注意力」、「持續注意力」以及「分配注意力」等層面。幼兒與成人不一樣的地方就在他們常被很多事情吸引,但是無法選擇不去注意某一些,也無法對所注意的事物持續注意。也就是說,幼兒可能不是沒看到、沒聽到,而是他們沒有辦法分配並持續注意。
分配注意力指的就是我們看到某件東西卻選擇不去注意它。孩子注意力短的原因之一是他們無法壓抑自己、無法選擇不去注意不需要注意的事,因此只要被事物吸引的當下,就可能因為很專注,而忘了手邊原本正在做的事。
背景知識充足,才能有系統地觀察
其次是,即使孩子注意到了,通常他因為沒有足夠的背景知識,所以無法處理所接觸到的刺激,例如他們會跳躍地瀏覽一幅畫,畫中哪一部分吸引他,他就看哪一部分,可是成人或年齡較大的兒童則會由輪廓至細部,或是由上至下有系統地觀察。這是因為成人或大孩子有足夠的背景知識形成一個導引,協助他觀察。
無法壓抑與沒有背景知識兩者間是很有關係的。有知識時,孩子就可以選擇什麼刺激要處置、什麼不要處置;換句話說,注意力是有選擇性的,一旦孩子注意到了,要有接續動作,如解釋所注意的事物、解決這個刺激所帶出的問題等等,才會產生持續注意。
年齡和知識增長,注意力會隨著加長
從研究來看,年齡增長、知識增加,注意力也會隨著加長。研究指出,有一些5、6歲的孩子開始知道在吵鬧環境中要「全神貫注」才能注意到事情,幾乎要到8歲,孩子才「知道」自己能控制「注意力」,並知道有些事如果不即時注意就會失去。
當然,「知道」不代表可以作到。孩子大約到高年級之後才有能力過濾雜事,專注於手邊的事物,不過條件是他要有背景知識可以處理手邊的事,就像媽媽知道畫眉毛要在等紅燈、車子暫停的狀況,才畫得好;車子行走時,媽媽只聽新聞與喝咖啡。孩子從小學習有系統地觀察,日後的注意力也就相對會提昇了。
和孩子一起有系統地觀察!
由於幼兒看一件事物會跳躍的看,所以爸媽平日不妨透過對話引導他學習有系統的觀察。例如:到美術館欣賞雕像時,你可以由輪廓至細節,提出引導式的問題:
● 先問問孩子:「這些人圍在一起,他們在做什麼呢?」孩子通常會從已知的背景知識內提領出線索作答,推論出「吃飯」這個答案。
● 理出了場景後,你可以問問孩子:「那有誰一起吃飯呢?」孩子會再進行細部的觀察後,說出有「戴領帶的爸爸」、「長頭髮的姐姐」……等答案。
● 接著,你可以再指出雕像的個別細節,引導孩子一起查看。比如:「這個姐姐和你一樣,頭髮上也綁了可愛的蝴蝶結呢!」
當然,孩子要具備有系統的觀察能力,還需要長時間的引導與練習。因此,不論在家或外出,請記得把握機會,和孩子一起試試看喔!
隨著孩子年紀的增長,注意力和背景知識都會相對提昇;爸媽若能常以引導式的觀察活動作練習,孩子將能學會更有系統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