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報導/黃美湄
要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有充足而均衡的運動呢?日本早稻田大學腦科學及嬰幼兒發展專家前橋 明教授是醫學博士,也是日本幼兒體育學會會長,前橋 明曾呼籲:只要運動遊戲的量和時間對了,就能打破日常惡性循環的作息,給孩子一個健康的體魄。
長期在亞洲各地推廣幼兒體能遊戲的前橋 明教授指出,近幾年他來台授課與研究時,觀察到台灣的親子和日本一樣陷入「夜型生活」模式,日本孩子10點後入睡的有3成,而台灣的孩子卻高達6成,處處可見爸媽帶著小小孩逛夜市,有些孩子興奮地跟著玩遊戲機、吃美食,有些則早已在推車上呵欠連連。
生活作息的失衡,再加上不注重運動,難怪孩子們的體能出現各種問題,例如:平日習慣坐車的孩子,走動不夠,腳無法穩穩抓地,導致平衡感欠佳;5歲孩子跑步的時候,竟不會擺動雙手,抬高膝蓋,跑起來容易跌倒。
關鍵時刻,跟著太陽調整作息和運動
前橋 明教授強調,想要改善這些問題,首先要注重吃飯、睡眠、運動定時定量。孩子如果太晚睡,早上睡不飽又匆忙起床,就吃不下早餐,也無法順利排便,連帶造成活動力不佳、運動量不足。作息若不正常,還會影響激素分泌,使自律神經混亂,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與焦躁不安。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隨著太陽作息,3歲前的孩子適合早上運動,4〜6歲的孩子上午運動後,中午休息就消除疲勞了,下午可再安排一次,通常下午3〜5點是體溫最高時段,這個時候運動,有助於夜晚入睡。
|
►只要運動遊戲的量和時間對了,就能打破日常惡性循環的作息,給孩子一個健康的體魄。 |
從走路開始,將多元活動融入生活中
前橋 明教授也提醒,「行走是運動的基礎」,大人可以在孩子的生活中融入大量的行走活動,並簡單的變化遊戲,例如:帶著孩子模仿各種動作(學大象、小狗走路),或是變化行走的方向和速度,不須道具,讓孩子隨時隨地就可以動起來!
有好的基礎,還要進一步講求「均衡」,運動不僅只是跑跳,要能夠結合多元的運動技巧和經驗,才能整體發展出好體力,例如:在行走時,可以邊接球邊走動、走平衡木、障礙物闖關等,這麼一來,孩子就能同時挑戰多種技巧,而不只是做單一的活動。
|
►「行走是運動的基礎」,大人可以在孩子的生活中融入大量的行走活動。 |
4種運動技巧,提升孩子的運動能力
整體來說,基礎體力包含了各種運動機能,像是肌耐力、瞬間爆發力、速度、柔軟性、持久力、節奏感、協調性、平衡性、敏捷性、靈巧性;身體認知能力和空間認知能力也能在活動過程中一併養成。爸媽可依據孩子年齡和動作能力發展的成熟度,提供各種活動經驗,活用4大類運動技巧:
●移動類運動:爬行、行走、跑步、跳躍、穿越與滑行等技巧,可培養出瞬間爆發力與速度感,並掌握自身與物體之間距離的空間認知能力,提升全身肌力。
●平衡類運動:單腳站立、站在高處以及渡過平衡木等維持姿勢之技巧。可嘗試在平衡木上橫走、向前、後退、站起坐下等,培養出良好的平衡感。
●操作類運動:抓住、放開、投擲、接住、打擊、滾動與踢擊等技巧,如玩球、玩呼拉圈等。培養手眼協調及手腳並用的協調性與靈巧性。
●固定設施類運動:在固定設施進行垂吊、拉扯、推行與支撐等技巧,如玩單槓、爬竿、攀岩。有助於強化肌力、肌耐力和抗壓性。
透過這四類運動技巧的均衡體驗與遊戲,每日動得足,動得均衡,就可以培養出孩子的好體力!準備好了嗎?帶著孩子讓身心一起動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