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學習特刊】放下不安的心,珍惜兒童

究竟什麼樣的教育,才是看到孩子的教育呢?鄭同僚老師指出「可以同時顧到孩子現在和未來需要的,就是記住孩子、重視孩子的教育。」

文/鄭同僚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計劃主持人
 
杜威(John Dewey)是位很有影響力的美國教育學家。有一回,他試圖在熱鬧的紐約尋找適合兒童使用的用品,諸如桌子、椅子和沙發,甚至毛巾、碗盤、澡盆等,結果走遍繁華都市,卻完全找不到專門為兒童設計的用品。他感慨地寫下:「就外在環境而言,這世界已經忘記了兒童。」杜威近百年前說這話,哲人已遠,現在我們到處可見專為孩子設計的日用品,但是,兒童發展的需要,真的被記住、被照顧到了嗎?
 
教育應以孩子為本
我想起曾在一所國中附設幼兒園做研究的事。這所幼兒園以「兒童中心」聞名,老師常受邀到各地去分享,但經過一年記錄與分析,卻赫然發現,這裡的孩子每天常常在排隊等待大人指令。我們發現,孩子上廁所,得先集合排隊;出廁所,再集合排隊回去。中餐下樓用餐要排隊,用餐完畢要排隊;到操場運動也要排隊,回教室又排隊。幾乎只要轉換作息空間,孩子就要等著排隊,偏偏幼兒園的孩子有快有慢,以致於平均每天有將近三分之一的時間在排隊等待。連幼兒園的老師們自己也很驚訝,發現自己竟然每天花大量時間帶孩子在排隊。為何需要時時排隊點名?原來曾有個孩子在大人不留意時走出校門,幸好被國中部警衛即時發現。上課期間孩子差點走失,何等大事?此後,為了安全,老師們只要轉換空間,就必定集體點名,以免遺失了小孩。
         
我們也發現,用餐時,幼兒園不讓孩子自己盛飯打湯,因為大人怕孩子做不好,更擔心孩子燙到。所以,用餐的時候,孩子就是乖乖坐著,等待大人一個個裝菜打湯。老師好忙,孩子很無聊。最有意思的是,幼兒園畢業典禮時,小小孩群聚一堂,卻沿用國中部的流程進行。當司儀老師很正式念道:「在校生請坐下」時,中、小班的孩子個個面面相覷,不知老師意思為何,議論紛紛。明明沒有人「在笑」啊?後來,終於有個比較機靈的孩子領會過來了,直喊著說:「我們啦,是我們啦!」這時一群小孩才笑嘻嘻錯落著坐下。這些場景,揭露了教育現場大人本位的普遍慣性思維,這不但在幼兒園常見,就連一般家庭,也往往以怕出事的角度來對待孩子。
 
教育應重視合作與自主學習
究竟什麼樣的教育,才是看到孩子的教育呢?大家應該都能同意,可以同時顧到孩子現在和未來需要的,就是記住孩子、重視孩子的教育。孩子需要什麼?從108課綱強調「自發、互動、共好」,以及實驗教育普遍追求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我們可以看到,不論體制內外教育,都認為孩子非常需要在能好好與人相處的情況下,自動自發學習。這其實也是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共同認可的國際教育趨勢。
         
所以,當我們考量幼兒園階段的孩子需要培養什麼樣的能力時,就該貼近這樣的需求,也就是讓孩子從小培養專注與自主、自發的能力。根據義大利教育家瑪麗亞‧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的講法,孩子天生就有喜歡探索的習性,他們對兩件基本的事會高度認真:一是對於自己所選擇工作的專注與喜愛,一是對於獨立完成工作的追求。教育的工作,就是讓孩子好好做這兩件事。
         
目前全世界有超過兩萬所蒙特梭利學校,遵循著瑪麗亞‧蒙特梭利的教育觀。最近許多研究已證實,能夠專注於自己工作的孩子,不但身體和智能發展得好,也會是心理健康的。反過來說,無法專注於工作的孩子,往往會產生偏差行為或自卑退縮的心態。
 
教育應創造愉快的學習情境,客觀觀察,提供資源
那大人應該如何陪伴孩子呢?老師和家長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清除我們無意中加給孩子的障礙。首先,是創造出令小朋友感到愉快的環境。其次,要虛懷若谷,以客觀的態度觀察孩子的需要,不要急著介入。第三,要提供孩子可以隨時取用的材料,讓他們進行自己喜歡的學習。

瑪麗亞‧蒙特梭利說:「孩子能學習的,遠比大人想像多得多。」孩子有天生自我成長的豐沛潛能,大人要永遠記住的,是好好觀察孩子,適時協助孩子自己去完成自己的學習,絕不是事事代勞、處處限制。
真正珍惜兒童,原來是要先放下大人不安的心。

※本文出自《您的孩子在幼兒園學些什麼?》

 

信誼X幼兒教育專家,涵養幼兒迎接未來關鍵力
【幼兒園學習特刊】您的孩子在幼兒園學些什麼?

《您的孩子在幼兒園學些什麼?》特刊幫助家長和幼師認識幼兒園的教學,及幼兒階段孩子應著重發展的能力和涵養,藉著特刊的發送,幫助家長參考幼兒園的作息,安排運用在居家作息中,也提醒家長面對不利的環境,更要好好生活,將這些挫折和壓力化做日後成長的養分。
 https://bit.ly/3icPmnJ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