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壓力會影響寶寶的疾病發生率嗎?

​​​​​​​壓力對一個人不只帶來心理層面的影響,媽媽在孕期甚至孕前曾有的創傷,如果沒有善加紓解,在懷孕期有可能會造成寶寶粒線體基因的突變,衍生日後的疾病。


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的研究發現,母親承受的壓力,會增加寶寶日後產生疾病的機率,甚至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一生。

究竟是什麼樣的壓力會造成如此巨大的影響呢?辛辛那提大學的研究指出,造成壓力的社會心理因素,例如:缺少社會支持、孤單、婚姻問題或是喪失親人,都可能導致胚胎的粒線體DNA基因變異,是許多疾病發生的前兆。有很多情況始於兒童時期,包括:氣喘、肥胖、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或是自閉症等等。

胚胎以及嬰兒期是影響幼兒發展最重要的時刻,對外在環境的刺激最為敏感脆弱。環境的變化,可能使得妊娠期間開始,就產生不利的健康結果。學者們也持續關注,為什麼有些小孩比較容易得到一連串跟外在環境有關的疾病?比方長期壓力或是交通擁擠造成空氣汙染所引起的神經行為方面的疾病。

研究人員從2013-2018年,365位紐約及波士頓產後媽媽的胎盤中找到粒線體基因的變異,並訪問這些產婦在孕期或是孕前,甚至自己孩童時期曾經遭遇的創傷。結論是:婦女在成長過程中,可能經歷的社會心理壓力非常廣泛,可能來自性騷擾、家庭暴力、重大疾病、監禁、生理心理病痛或是貧困,這些都可能讓粒線體變異數增加,因而增加寶寶日後產生神經行為方面疾病的機率。

目前研究中所發現的母親的壓力和創傷,影響線粒體功能並最終影響神經行為發展,雖有人種上的差別(經歷壓力的黑人與白人女性胎盤線粒體 DNA的突變較高,西班牙裔女性則較少),但整體來看,為了培育健康的下一代,減少壓力和創傷,是努力的方向。
 
名詞解釋
粒線體是細胞活動的能量來源,有「細胞的發電廠」之稱。如果粒線體功能衰弱便可能使細胞加速老化、凋亡。增進粒線體健康的方式,包括吃新鮮營養的全食物、規律的運動和深層的睡眠,也就是要維持良好的生活型態。

■資料來源:Biological Psychiatry  江秀雪輯譯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