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照顧安全意識:慎防嬰幼兒食物吞嚥窒息

台北市社會局在兒童安全日宣導活動中曾指出,根據統計事故的發生與人、環境和設施三大因素有關,其中對於人的部分,特別強調提升照顧者或孩子的安全意識與行為。針對照顧者或孩子的安全意識與行為,日本消費廳的一份延續性調查,提醒了幼兒梗塞的危險,值得參考。

根據日本消費者廳一項延續五年的調查,14歲以下兒童因誤嚥食品而窒息的死亡事故共有103件,其中87件是6歲以下的嬰幼兒。造成窒息原因的食物都是常見的食品,包括:棉花糖和果凍等甜點、蘋果和葡萄等水果、麵包餅乾類等。該調查建議家長平日至少注意三件事:1.食材要切成小塊2.叮嚀孩子喝水濕潤喉嚨後再吃東西3.不要讓孩子吃東西的時候受到驚嚇等。

日本國立成育醫療研究中心急診部的護理副主任林幸子指出,登上新聞的窒息事故只是冰山一角,日常生活的預防最重要。她舉出具體的例子,比如:將葡萄和小番茄切成四等分再給幼兒吃;豆子類雖小也很危險,尤其嬰兒牙齒尚未長齊無法細嚼;花生進入氣管也可能引起肺炎,或是膨脹後塞住氣管;食物卡在喉嚨用X光攝影也不易發現,可能會延誤診斷。

除了食物本身,飲食行為也要留意,例如:吃東西時邊說邊笑,或是邊走路邊遊戲也容易引發事故,應該教孩子坐好才吃,而且要仔細咀嚼,不能狼吞虎嚥。如果孩子吃到一半打瞌睡,得注意他口中是否有殘留食物。這些都是家長平日可以留意或引導孩子做到的,多一分注意,多一分安全。

如果發生意外,照顧者又不懂得急救方法,要趕緊在第一時間打119求救,指揮中心會在線上先教導家長急救,同時派遣救護車到達現場,爭取搶救時效。家長千萬不要自已用手挖孩子的喉嚨催吐,免得愈挖愈深。

■資料來源:朝日新聞  林宜和輯譯

會員限定服務

親子共讀推薦

最新活動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