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情緒起伏大,單獨照顧壓力好大,怎麼辦?

我們家有一個五歲的哥哥和一歲半的妹妹,哥哥從小由長輩照顧,現在只黏奶奶,夜裡常夜驚,也只讓奶奶安撫。我每次單獨陪他,內心壓力就很大,孩子稍有不如預期的反應,我就會焦躁不安,甚至覺得喘不過氣。怎麼做才能減輕這種壓力?
【Podcast推薦】擔心自己沒做好?放下焦慮,找回當爸媽的快樂!
【Podcast推薦】誰懂媽媽的心?聊聊當媽媽後的情感支持

親愛的家長,您好:

從信中可以感受到,您其實非常重視和孩子的連結,也渴望自己在孩子心中有一個溫暖、可靠的位置。您願意主動陪伴,也想好好相處,只是每當孩子出現情緒反應,尤其不是您預期的行為時,內心的不安和煩躁就會湧上來,甚至讓您感到壓力大到「呼吸都不順」。這樣的經驗聽起來真的很不容易。

其實,許多媽媽在單獨面對孩子時都會有類似的感受,特別是當孩子年紀還小,自己又背負著「想成為好媽媽」的期望時,那種「想好好陪,但卻不知道怎麼陪、怎麼做才對」的心情,很容易讓人陷入自責與疲憊的循環。當我們心裡有一個「理想媽媽」的形象時,就會更容易放大自己的焦躁與挫敗,也會不小心將孩子的情緒視為一種對自己的否定——例如當孩子只願意給奶奶抱、當孩子情緒失控時排斥我們靠近,我們可能就會不自覺地懷疑:是不是我做得不夠好?是不是我讓他失望了?

但請您知道,這些反應其實是可以理解的,也不是「您太脆弱」或「不適合當媽媽」的證明。相反地,您會有這樣的感受,正是因為您在乎這段親子關係,也真的很努力在當媽媽的角色上付出。

在這樣的過程中,也許我們可以先給自己一個新的出發點——不是從「我要做得更好」開始,而是從「我可以先好好照顧自己的感受」出發。孩子的情緒反應不是針對我們,哭鬧的背後,其實是他們仍在學習如何安撫自己、表達需要。而我們也可以允許自己在陪伴時,不需要時時都穩定、不需要立刻處理所有情緒,只要做到「陪在身邊、不推開他、不評價自己」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當您發現自己開始緊繃、呼吸急促時,推薦您試試看一個簡單的技巧:「4-7-8呼吸法」——吸氣4秒,屏息7秒,然後慢慢吐氣8秒。這樣的呼吸節奏能幫助神經系統進入比較安定的狀態,是許多心理師推薦的日常調節方法。尤其在孩子情緒高漲、您感到壓力襲來的當下,它是一個不用說話就能先穩住自己心情的工具。

另外,也可以試著把陪伴的時間設定成幾分鐘的小單位,例如「今天我只陪他拼圖10分鐘」,讓自己有明確的範圍與期待,不容易因為情緒拉鋸而過度消耗。當孩子情緒不穩時,您不一定要馬上做出什麼行動,先在旁邊靜靜陪著,也是一種很重要的存在。只要一次次經歷「我和孩子一起度過了」,您就會慢慢累積自信,也減少那種「我是不是又搞砸了」的焦慮。

當媽媽的過程中,我們當然也會有很多情緒需要被照顧。邀請您試著找回一些屬於自己的活動——不論是泡一杯熱茶、聽一首音樂、或是短暫地散個步。這些片刻的喘息,不只是為了放鬆,更是讓我們有力氣繼續走下去的補給。

親愛的媽媽,您並不孤單。育兒的過程中,我們都會有低潮、有困惑、有做不到的時候,但願這些時刻不會讓您懷疑自己的價值。因為您已經在做一件很有力量的事——您願意看見自己的情緒,願意找方法更靠近孩子。這樣的愛與努力,本身就值得肯定。

我們都還在學著怎麼當媽媽,怎麼在忙碌與疲累中保有一點溫柔,也保有對孩子的信心。希望您能一步步走出自己的節奏,讓這段陪伴變得沒那麼緊繃、多一點自在。

(以上問題由信誼教養諮詢小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