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媽媽,忙碌的育兒生活中,妳是否也曾在夜深人靜時,偶爾感到一絲孤單與迷惘?曾經和閨蜜好友能暢聊夢想與生活,現在卻總是圍繞著孩子的照顧與學習,話題變了,朋友圈也悄悄縮小。
本集《快樂當爸媽》,邀請擅長婦女身心健康的曾心怡心理師,分享她成為母親後的轉變與觀察。當關係轉變,我們可以怎麼重建社交圈?先生能成為太太的情感力量嗎?讓我們一起聊聊,如何在育兒路上不只是堅強,也能感受到陪伴與快樂。
溫馨5月送給媽媽一份禮物:
【享受不完美,成就自在父母👆】以及
【陪你走更遠-親職療癒包👛】,讓我們一起放下焦慮,走出自己的教養步調。歡迎點閱下載!
節目名稱:誰懂媽媽的心?聊聊當媽媽後的情感支持
主 持 人:親子作家-碧安朵
專家來賓:伴旅心理治療所所長--曾心怡心理師
本集節目重點
●成為媽媽後,快樂只能來自孩子嗎?
●不論是I人還是E人,媽媽都需有自己的社交圈
●全職媽媽更該走出家門,連結孩子以外的情感支持
●夫妻、朋友、親子關係,都需要「刻意練習」維繫
●為何老公總是不懂我?解析男女理解/表達的差異
●AI可以當朋友嗎?探討新時代的情感出口
●想找到同溫層?教妳掌握破冰的第一步
收聽平台
APPLE KKBox Spotify SoundOn
在這集節目中,透過曾心怡心理師的分享,我們不僅看見了成為母親後情感需求的轉變,也重新認識了情緒支持的重要性。即使生活重心放在孩子身上,媽媽們依然值得被傾聽、被理解。願每一位媽媽都能找到自己的情感後盾,不論是伴侶、朋友、親子關係,或是一段與自己的深刻連結,在育兒的路上,都可以不孤單,找到支持自己的力量。
曾心怡心理師給爸媽的提醒:
★今年很流行講「刻意練習」這四個字,交友圈需要刻意維持,有時候真的不是別人不想理你,是別人也忙,但是如果我們刻意保持一個聯繫習慣,自然而然生活中的大小事就會想到彼此。
★夫妻在溝通、思考的模式真的很不一樣,有的時候先生不是故意不同理,我們要練習理解彼此,在溝通時的思路、脈絡到底是什麼,未來就可以建立某一種共識。
★我鼓勵每個媽媽們都不用固定式的思維去想自己,我們可以保持一種成長型的心態,甚麼叫成長型的心態,所有事情都可以有一些彈性的調整。
小編提醒:給媽媽的心理支持Podcast相關節目,建議您點選—
EP.59 擔心自己沒做好?放下焦慮,找回當爸媽的快樂!
✔加入信誼line好友,育兒新知不漏接
📩掌握孩子成長關鍵,免費訂閱0-8歲育兒電子報
👉歡迎聽友留言/許願/意見調查
來賓介紹:曾心怡臨床心理師
台大心理系及研究所臨床心理學組畢業,台灣大學學生輔導中心兼任臨床心理師。曾任台大醫院臨床心理中心、精神醫學部資深專業臨床心理師。現任伴旅心理治療所所長,擅長婦女身心健康,情緒與壓力調適,伴侶與婚姻諮商,精神疾患之心理衡鑑與心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