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次「選擇」,帶孩子走進思考的教室


採訪整理/秦嘉彌

在《動物選總統》繪本中,獅子、猴子、蛇、樹懶四位動物都提出了自己的政見,實際在幼兒園閱讀這本故事,孩子們的反應讓人看見他們和大人不一樣的思考眼光。

信誼實驗幼兒園研究教師陳瑩蓮分享,孩子們剛開始看到每個候選動物出來都很期待,有的孩子會從他們原本對這個動物的喜好去決定,當老師問:「如果你是動物森林裡的動物那你會想選誰?」孩子可能會回答:「我想選獅子。」當老師追問:「那你為何想選獅子?」孩子回答:「因為我喜歡獅子。」這樣的孩子停留在對動物本身的喜好上。

也有孩子會說他一定不要選獅子,原因是他覺得獅子要蓋游泳池,但牠就只想要蓋在自己家前面,牠都只為了自己想。當時這位孩子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在聽了繪本中猴子批評獅子的話以後,開始聯想到獅子這樣不好,所以他不要選獅子。也有孩子聽了蛇的政見說要大家團結,孩子認為蛇都想要幫助大家,所以會想選蛇。還有孩子是只看了候選人的傳單,看上面動物的各種表情,就說這隻看起來想睡覺、那隻笑得嘴巴歪歪的,應該是壞人……..。

陳瑩蓮認為這些觀察和反應對孩子都是很好的過程,在互動討論中,孩子做選擇時雖然通常會有自己的喜好,就像有的孩子本身就是喜歡獅子,可是當孩子看到或聽到猴子對獅子的批評,這些變數就對孩子原本的喜好產生了一些撞擊, 讓他開始去思考,他想做什麼樣的「選擇」?


父母應努力給孩子「全面的眼光」 
在臉書以鋅鋰師拔麻的「小小額葉養成手札」不斷發表育兒觀點的臨床心理師夫妻Sam與Sasha, 認為在腦科學的觀點中,大腦前額葉的發展十分重要,前額葉負責一個人很多重要的高等心智功能,包括獨立思考、決策分析、承諾負責等等,而這些能力家長可以透過和孩子談論和參與選舉的過程都能夠學習得到。所以當學校或家庭裡,父母可以嘗試以「提問」、「開放性對話」與孩子討論選舉,就能協助孩子不只是聽從別人意見,同時也有自己的判斷,且在判斷過後,做出自己的選擇,並且為自己所做的選擇負責。這是作為一個個體大腦功能成熟的重要歷程。

帶領孩子練習做選擇時,臨床心理師洪仲清則提供了「全面思考」的角度與家長分享,面對選擇,人常常只偏向一邊思考,比如我很不喜歡這個候選人的哪裡哪裡,就一直讓自己往那方向去想。但在讀繪本中大人可以帶孩子去看事情的「全面」,也就是去想你不喜歡這個動物候選人的哪裡?你喜歡牠的哪裡?喜歡的地方在哪裡?比如有孩子可能不喜歡樹懶最後當選總統,但這件事有沒有好處?樹懶行動緩慢,也許他當選以後不會管太多,大家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非常自由?生活上如果都能這樣思考,就會有比較正確的預估,不會只看正面或負面的地方,而是全面。


用「言之有據」四個字學習思辯
最後,面對不喜歡的人或語言,充斥在選舉中的攻擊謾罵,國語實小林玫伶校長則建議家長用「言之有據」來跟孩子思考這些令人不舒服的言論。林玫伶認為可以引導孩子選擇自己的喜好,但在提出自己喜好的同時,也要要求孩子能提出理由。比如日常新聞在說某人貪汙,那麼貪汙的具體事實是什麼?大人自己是否能說得出來?如果大人說,你看這個人貪汙得很厲害,連大家都找不到證據,那麼這個話到底在說什麼?面對負面評價,我們不能阻止別人的言論,但林玫伶建議家長跟孩子都可以練習思辨,分辨對方到底有沒有說出具體的事情,然後就能選擇要不要相信他?而當你沒有理由的討厭一個人,說不出理由時,都能用「言之有據」來思考,孩子才能真正擁有正確的判斷力,來面對他們人生中將來的無數選擇。

書名:動物選總統
作者: 安德烈‧何德里格斯, 拉瑞莎‧希貝羅, 寶拉‧德斯奎多, 佩德羅‧馬昆
譯者: 曾瀚慧
出版社:上誼文化

 


【延伸閱讀】
大人選總統,我們的小孩都看到了什麼?
為什麼當選的是他?如何面對生命中的「不喜歡」?
校長與總編輯帶你一起讀《動物選總統》
芬蘭教育:尊重每個孩子本來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