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酮飲食減肥,你必須知道的事!

在減肥過程中,飲食是需要被注重的,尤其是最該注意飲食法的安全性及副作用,很多人都在做的「生酮飲食」適合什麼人?又有哪些需要特別留意的事呢?

諮詢/賴聖如(臺大醫院營養部營養師)、饒敦(臺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粘曉菁(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臺灣大學兼任助理教授、陽明交通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撰稿/賴聖如、黃靜宜
 
生酮飲食怎麼吃?高脂質、適量蛋白質、低碳水
圖片來源/全民健康基金會

生酮飲食法的最大特色為「高脂肪、適當蛋白質、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方式,以脂肪、相對蛋白質加上碳水化合物的克數為基準,常見比例為4:1。執行生酮飲食時必須嚴格限制醣類(也就是碳水化合物),例如攝取量少於50公克,甚至將碳水化合物控制在總熱量的5%以下。

在這種情況下,營養成分為醣類的主食類、水果類食物,會被嚴格控制,連蔬菜類也只能選擇低醣的種類。在總熱量不變的情況下,當醣類減少時,就必須以大量脂肪取代醣類,做為生酮的原理。

 若飲食中採取高脂肪和極少的碳水化合物,模仿了人體飢餓時的生化反應,當細胞無法獲得足夠葡萄糖,身體就會分解脂肪產生酮體(ketone),成為大腦能量主要燃料來源。

可能有人會問:為何不用蛋白質來取代醣類呢?因為小分子蛋白質-胺基酸可作糖質新生,亦即當葡萄糖不足時,可作為產生葡萄糖的原料,所以進行生酮飲食時,除了限制醣類,也必須限制蛋白質攝取,目的是減少糖質新生的途徑。

執行生酮飲食有哪些風險?
人感到飢餓時會想要進食,這是一種自然反應。正常情況下,人體攝取葡萄糖可以產生足夠為人體所用的能量,成人大腦重量僅約一公斤多,但會消耗全身大概20%的葡萄糖。身體會把葡萄糖優先留給大腦使用,如果缺少葡萄糖,還可以產生酮體為大腦所用,因為葡萄糖與酮體都可以通過大腦的血腦屏障。

風險1:影響血管健康,提高心血管疾病發生率
儘管有研究指出大腦利用酮體可能更有效率,可是優缺點必須整體考量。若為了要讓人體產生足夠的能量而走酮體這條路徑,放棄葡萄糖這條正常的路徑,當攝取高比例脂肪作為熱量來源,可能導致血脂肪過高的問題,影響血管健康,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即使這方法有機會減重,在某些病人減輕體重提供的健康效應可能不及高脂肪提供的損壞效應。

風險2:營養不均衡,造成血糖不穩定、酮酸中毒
此外還可能營養不均衡,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等營養素的攝取會不夠;恐造成肝腎受損、血糖不穩定、酮酸中毒··· 等等的危險。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不良影響的發生和診斷通常會在日積月累之後,也就是生酮飲食的傷害不一定會立即反應出來,且停止生酮飲食後的復胖也是重要的課題。

生酮飲食副作用多,不建議長期執行
生酮飲食曾用於治療癲癇病人,但必須搭配密切監測其好處跟壞處。國外一項大型研究也建議生酮飲食用於癲癇治療,兩年之後要謹慎考慮停用與否,因為副作用還是不少。然而,因為生酮飲食的持續時間沒有上限,許多很久沒發作、或穩定控制而重新開始駕車之患者,兩年後還是會選擇繼續生酮飲食。
 
過去,長期生酮飲食多半只作為癲癇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時的替代療法,因為癲癇患者本身腦部就有疾病,純粹只考慮大腦的話,生酮飲食可以抑制癲癇的發作,所以對他們腦部的好處是大於壞處。

對一般人而言,刻意用生酮方式去減重,對大腦是否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就很難說了。脂肪代謝過程會產生一定程度的過氧化物及氧化壓力,所以長期考量下,採取健康均衡飲食、減少脂肪囤積、攝取足量微營養素,才是一種投資「健康長線績優股」的好方法。

健康長知識:生酮飲食曾是治療兒童癲癇的處方?
在醫療上,生酮飲食是傳統作為治療兒童或成年癲癇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已有近百年歷史,詳細機轉雖不清楚,但根據研究顯示,當酮體進入大腦,會增加抑制性之γ-氨基丁酸、降低興奮性之神經元放電、以及穩定突觸,進而產生類似多機轉抗發作藥物之作用,降低發作。

在以往沒有明確之抗癲癇抗發作藥物,當癲癇病人發作時,可能採用強力壓制、蠻力、電擊或挨餓等方式讓病人冷靜下來。當時就發現病人在飢餓情況下,對控制癲癇似乎有幫助,後來衍生成讓患者大幅減少食用碳水化合物來對抗癲癇發作。

這種療法目前多用於兒童患者,因為成年的癲癇患者自主性比較高,不容易做到每天嚴格生酮飲食,兒童則因有父母的監督,達成率比較高,但一旦停止此種飲食,其療效將消退。因此為了提高生酮飲食之遵從性,爾後也發展改良式生酮飲食,主要為降低脂肪比例。


文章出處/全民健康基金會
延伸閱讀1/飢餓能減重?-168斷食要小心的副作用
延伸閱讀2/減醣飲食前,必須釐清的迷思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