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能減重?-168斷食要小心的副作用

風行好一段時間的168斷食法,也就是一天進食集中在8小時內完成,其餘的16小時忌口不吃,也有利有弊。飢餓有好的生理效應,但也需要注意過程中所產生較負面的影響。


諮詢/賴聖如(臺大醫院營養部營養師)、饒敦(臺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粘曉菁(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臺灣大學兼任助理教授、陽明交通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撰稿/賴聖如、黃靜宜

有些動物明顯的斷食時間是在冬眠時,而人類的斷食其實是平時晚間睡眠時間,所以足夠且充足的睡眠就是很好的斷食行為,只是是否有需要堅持16小時不能進食呢,確實需要被探討。

禁食8至12小時:脂肪組織開始被利用
由於身體主宰生命中樞的器官,包括腦、神經系統、紅血球、內皮網絡及部份免疫細統,正常狀況下只會利用葡萄糖作為能量來源,當在沒有進食且較長時間的飢餓狀態下,體內葡萄糖使用殆盡,身體內貯存的肝醣會被分解,放出葡萄糖供這些重要器官使用。若再餓久一點,血液中還有少許游離胺基酸被作為直接能量或產生醣類來使用。

一篇刊登在2019年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的文章指出,在禁食8~12小時之後,便會開始使用脂肪組織的產能中間產物-酮體,並在接下來的24小時內達到血液濃度2~5mM/L的高峰。這個時候,中樞組織系統在不得已的狀況下,利用酮體成為能量來源。

持續不進食,要當心「酮流感」副作用
由於人體處於缺乏食物狀態,這時會呈現亢奮或很有精神,酮體不僅是禁食期間使用的燃料,在部份代謝機制上,它們是有效的信號分子,對細胞和器官功能有重大影響。
 
但好精神無法維持太久,若持續不進食,醣類攝取仍不足,脂肪所產生的酮體取代葡萄糖成為主要能量,幾天後,常見的副作用就會陸續產生,包括:頭暈、頭痛、疲勞、便秘、電解質不平衡等,稱為「酮流感(keto-flu)」。雖然是暫時症狀,也會在進食糖類食物後緩解,仍會使身體感到不適。
 
短時間的斷食也許不錯,因為減少熱量攝取,同時增加脂肪代謝機會,體重、體脂肪也同時下修,然而,體重的平衡仍建立在總熱量的平衡之上,要長期控制體重,仍應維持良好的飲食習慣。

文章出處/全民健康基金會
延伸閱讀1/用生酮飲食減肥,你必須知道的事!
延伸閱讀2/減醣飲食前,必須釐清的迷思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