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Podcast》孩子長高的秘訣!什麼時候照骨齡最關鍵?
文/周怡宏︱資深兒科醫師
5歲的佳佳每次外出時,鄰居或親友總會問起:
「是不是吃太少了?有沒有多運動?還是遺傳爸媽的身高?」
因為佳佳的身材的確比同齡孩子小一號,
讓爸媽不免猶豫是否該帶她去打生長激素或是補充營養品。
這一代的孩子營養普遍良好,發育也快,身高與體重都早已超過舊有的平均值。在國人平均身高逐漸增長的趨勢下,許多爸媽在期望孩子健康成長之餘,更在意孩子是否能「高人一等」,而不要成為小個子的「哈比人」,因此,爸媽對如何讓孩子「長高」這個話題的關心從未間斷,坊間的各種成長偏方也因應爸媽的期待而大行其道,因而引起許多爭議。
對正常兒童而言,身高的生長是有其規律的,但也會受到遺傳、疾病、營養、情緒等因素影響而改變。以下,將介紹如何利用身高測量數值,製作孩子的生長曲線圖,讓爸媽了解孩子的生長發育是否正常,還有平日應注意的照護要點,以幫助孩子的發育達到最佳狀態。
從身高評估孩子的生長情況
雖然每個孩子的生長速度都不一樣,但每個時期都有一定的生長標準。
評估孩子的生長問題,需要從身高及生長速度二方面了解,所以爸媽務必定期確實測量孩子的身高。一般而言,
台灣的足月新生兒平均身高約49~50公分;1歲幼兒約75公分。至於在生長速度方面,通常出生後第一年約生長25公分;第二年約生長11公分;2歲至4歲之間,每年約長6、7公分;而4歲至青春期之間,平均生長速度每年約5公分。
如何看懂「生長曲線圖」?
如果將正常兒童的身高或體重和年齡的關係製作成座標圖,就是所謂的生長曲線圖。生長曲線圖上通常有五條曲線,分別代表第3、15、50、85、97百分位,因此曲線圖是相同性別及相同年齡小孩,身高或體重生長程度的比較。生長曲線圖上的單一點可以顯示特定時間及單次測量結果。
建議爸媽每隔一段時間就為孩子測量身高、體重,並利用《兒童健康手冊》中所附的「0~7歲兒童生長曲線圖」,在座標上分別標示圓點,再將這些圓點以線相連,定期畫出孩子的生長曲線,以便時時了解孩子生長的情形是否正常。
生長曲線觀察重點:
●所謂的正常生長是界定在第3~97百分位之間。只要孩子的生長曲線是沿著這個區間的軌跡規律進行,就表示生長正常。
●體重與身高平行增加,例如身高、體重都落在第15百分位上,即代表生長速度恰當。如果身高與體重兩者不平衡,尤其體重生長曲線在一段時間內(例如3~6個月內)跨越過兩條曲線時,就要特別注意!向上跨越可能代表肥胖症候,而向下遞降可能代表營養不良或身體疾病。
●如果孩子的生長曲線有逐漸偏離正常曲線,或是出現3個月以上的生長停滯等現象,就應該尋求兒科醫師進一步評估檢查。
孩子為什麼長不高?
以身高第3百分位為例,是指在100位同年齡、同性別的幼兒中,若按照身高高矮排序,從最矮的數過來第3個就是第3百分位。人本來就有高矮胖瘦的差異性,並不是第97百分位最好,第3百分位就最差,重要的是,孩子有沒有照著自己的生長曲線速率在長大。不過,如果孩子的身高生長曲線低於第3百分位,就屬於醫學上定義的身材矮小了。造成身材矮小的原因很多,除了生長激素不足,各器官系統的慢性疾病、染色體異常、內分泌系統疾病等也會造成孩子身材矮小。此外,長期營養不良也會影響嬰幼兒正常生長。當孩子被診斷為生長遲緩,通常可以分為以下三種情況:
1.家族性身材矮小:
在良好的營養狀況下,子女與父母身高遺傳的相關性為75%,可見父母身高和孩子身高的關係是相當密切的。當父母身高都偏低時,稱為家族性身材矮小,這種情形可能會導致孩子受到遺傳影響,而使最後成人身高低於正常標準。
2.體質性生長遲緩:
有些孩子並沒有身材矮小的家族史,也沒有相關疾病發生,但受到個人體質因素影響,導致青春期較晚來臨而延緩身高發育,而且骨齡也較實際年齡小。不過,此類情形的孩子最後的成人身高會是正常的。
3.病理性生長不足:
當有潛在疾病存在時,也會導致長不高,這類孩子的年生長率通常少於4公分,且身高低於正常族群中第3百分位。病理性矮小大多與生長激素缺乏有關,但需要醫師持續追蹤檢查6個月以上才能判定。
爸媽應該瞭解的是,大部分生長遲緩的孩子都屬於第一或第二種情況,並不需要藥物治療,只要定期到醫院追蹤檢查即可,唯有第三種情況才真正需要接受生長激素治療。所以,在未經兒科醫師仔細評估之前,爸媽千萬不要因為心急而亂投藥,以免傷害孩子的健康。
如何讓孩子達到最佳生長表現?
想了解更多兒童生長發育問題,歡迎參考周怡宏醫師著作
《怎麼做,寶寶最健康》
本文摘錄自
《怎麼做,寶寶最健康》
作者/周怡宏
適讀年齡/成人
出版社/信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