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去保母家!

黏人或怕生是孩子發展過程中的現象,對父母而言是一種壓力,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焦慮。
父母要如何處理呢?

Podcast搶先聽》孩子有分離焦慮怎麼辦?解決小小孩兩次的心理危機

文/林惠雅 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碩士學位學程兼任教授

孩子的黏人和怕生,是許多父母印象深刻的事。有的父母因為工作或其他因素,在不得不和孩子分離時,聽到孩子嘶聲吶喊、哭叫得上氣不接下氣之際,甚至還會有罪惡感呢!

與依附關係的發展有關
家中有黏人或怕生的嬰幼兒,的確令一些父母傷腦筋。父母該怎麼辦呢?

首先,父母要瞭解為什麼孩子會有如此這般的行為反應。在發展心理學學理中,孩子這種行為反應,是和依附關係( attachment )的發展有關。

什麼是依附關係呢?依附關係是孩子和父母或主要照顧者所形成的一種情感緊密的聯結。而依附關係的形成有下列幾個階段:

●階段一:無社會性階段(出生~6、7週)
在這個階段,無論社會性或非社會性刺激,均可引起嬰兒的反應。

●階段二:無區分性依附關係階段(6、7週~6、7個月)
孩子喜歡和別人親近,對此階段的孩子而言,父母、陌生人並沒有太大的差別。

●階段三:特殊依附關係階段(6、7個月~18個月)
孩子開始和特定對象(如母親或父親或主要照顧者)建立親密的依附關係。

●階段四:多重依附關係階段(18個月以後)
孩子和其他人(如家中其他成員)建立依附關係。但若在壓力的情況下(如第一次上學、上醫院),孩子可能又會依附主要照顧者。不過,一般狀況下,孩子可以和其他人有情感的聯結。

由上述階段來看,嬰幼兒在6、7個月~18個月左右,會和主要照顧者這個特定對象形成親密的情感聯結,當孩子和主要照顧者分開時,孩子會產生焦慮,這就是所謂的「分離焦慮」。

處在如此焦慮狀況下的孩子,可能出現哭鬧等抗議行為,這種行為就是我們俗稱的「黏人」。同樣的道理,當孩子看到陌生人時,也會有「陌生人焦慮」,出現「怕生」的哭鬧行為。

紓解分離焦慮的方法
從以上的說明,我們可以瞭解,黏人或怕生是孩子發展過程中的現象,對父母而言是一種壓力,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焦慮。

那麼父母要如何處理,以減少雙方的壓力和焦慮呢?根據發展心理學及我個人的看法,下列作法可以舒緩孩子的分離焦慮:

1.父母可以和孩子玩躲貓貓的遊戲,藉此讓孩子漸漸習慣你的離開,並瞭解你會再度出現。

2.帶孩子到公園、遊樂場或朋友家,讓他有機會接觸他人。孩子一開始也許會不自在,父母可以抱著孩子或緊靠著孩子,直到孩子感到安全為止。

3.當父母在家時,也可以請保母或朋友到家裡和孩子玩或照顧孩子,父母則在另一個房間做事,不要一直盯著孩子和保母或朋友。

4.當孩子留在保母家時,留下一、二樣孩子熟悉的東西,像是他心愛的玩具、毛毯等,並告訴保母,孩子喜歡如何使用這些東西。除此之外,告訴保母有關孩子特殊的喜好或焦慮,以及有效安撫孩子的方式。

5.當第一次或頭幾次把孩子留在保母家中,父母可陪他半天或一整天,而後逐漸增加離開房間或房子的時間,直到孩子能和保母相處愉快為止。

6.當你必須和孩子分離時,切忌偷偷地離去,因如此將更增加孩子的焦慮。溫和地告訴孩子你將離去、於何時返回,並務必於該時間返回。這種作法,雖無法立即減少孩子的抗議行為,但孩子會逐漸掌握你離去和返回的關係,並對你的離去和返回有所預測,這樣,孩子才可能逐漸減少抗議行為。

7.當陌生人接觸孩子時,不要太快讓陌生人抱孩子、逗孩子,或展現熱情,若父母先表現和陌生人熟稔,或以溫暖的方式和陌生人交談,有助於孩子降低陌生人焦慮。


總之,對幼兒來說會黏人或怕生是正常的現象,父母不要因這些行為責罵或羞辱孩子,要耐心地協助和引導孩子克服這些困擾和焦慮。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