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詢/劉士嶢(臺大醫院小兒部小兒內分泌科主治醫師、好心肝門診中心小兒科兼任主治醫師)
撰稿/梁嫣純
小兒肥胖要治療嗎?飲食及行為調整才是根本之道
美國兒科學會在2023年初公布的〈兒童及青少年肥胖治療指引〉中,首度將藥物及手術納入12歲以上青少年肥胖治療選項,但仍建議整個家庭一起進行飲食調整與運動,因為家庭的支持在兒童健康上扮演重要角色。
對兒童及青少年來說,除非努力嘗試過各種減肥方法還是無效,並出現肥胖併發症,如高血壓、高血脂、第二型糖尿病等,才會考慮以藥物治療,甚至手術介入,否則仍以飲食及行為調整為主。
「控制體重」比「減去多少」更重要
台灣兒科醫學會也曾於2019年發布〈兒童及青少年肥胖治療指引〉中,分別針對不同年齡層的BMI嚴重程度,而有不同的減重目標建議。兒童及青少年控制體重的核心目標,並非去計算減去多少公斤,而是協助個人與家庭建立良好的飲食與生活習慣,來改善身體與心理的健康。
因為發育中的孩子,只要體重維持住不要再增加,持續長高後,BMI就可以獲得改善。家長也不須擔心控制體重會影響孩子的身高,因為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生活作息,都有助於發育、長高,並不互相違背。
正確減重:肥胖併發症的最佳療法
例如,臺大醫院在2018年成立「兒童青少年健康活力門診」整合醫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心理師等多專科,針對7至18歲的孩子提供客製健康課程,幫助家庭與孩子管理體重,成效頗佳。
曾經有一位體重破百的國中男生,已出現糖尿病前兆,陪同求診的媽媽也是身材肥胖,不僅已是糖尿病患者,還瀕臨洗腎的邊緣。後來,他們全家人一起努力,調整飲食習慣及生活行為6至8周,即瘦了3至5公斤,後續追蹤這位孩子的體重也持續下降中,血糖問題也慢慢回到正常值,許多因肥胖而出現的併發症,也隨著體重減輕迎刃而解。
全家人都要執行的「變健康」任務
肥胖是百病之門,兒童及青少年肥胖率更是直指著整體國家肥胖的程度,先進國家無不重視這個問題。許多胖小孩來自於胖家庭,家長要以身作則,全家一起體重管理,成功率更高,不只有助全家健康,還有利孩子的發育長高。
◼ 飲食要均衡、避免含糖飲
忙碌的生活不免需要外食,但點餐時應注意各大營養素的分配,速食店的雞塊、薯條不是不能吃,但不能只吃這些。此外,特別要注意的是避免含糖飲料。
家長不妨參考衛福部國健署「我的餐盤」原則-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掌握此一原則,即使天天外食也可以吃得健康。
◼ 身體動起來、作息要正常
台灣都會區室內空間有限,不妨鼓勵孩子在學校多參加運動性的社團,假日多帶孩子從事戶外活動,如跑步、爬山、游泳等,不僅有助體重控管,多晒太陽,也對整體健康有益。
課業壓力大、3C產品使用不節制等,很容易讓孩子的作息大亂,熬夜也是肥胖的誘因,早睡才能促進生長激素分泌。因此父母需與孩子約定使用3C產品的時間,維持好正常的生活作息,早睡早起不只精神好,體態也會比較健康。
文章出處/全民健康基金會〈小時候胖,不只是胖?兒童及青少年肥胖漸增,埋下慢性病根源!〉
延伸閱讀/如何判斷幼兒有沒有過重?、
小時候胖,不只是胖?不只阻礙長高,還會埋下慢性病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