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塑造自控力」這件事當成地圖導航上要前進的目標,在「有終點」之前,當然先要「有意願」去設定目的地。先有起心動念,接著設定終點,中間再談如何跋山涉水或者突破各種路況限制。
文/顏安秀(國小校長、素養教育專家)
從學齡兒童到中學生,在與這階段的孩子有關的社群媒體裡,常常看到不同的家長發出相似度很高的問題,例如:為什麼孩子拖拖拉拉、三催四請?為什麼孩子不主動寫功課?為什麼不主動複習考試?為什麼總是放不下手機?為什麼對於考試不積極、對成績也不在乎?
年紀越大的孩子,對學習越無感?
其實,這不只是父母的大哉問。我擔任教育人員二十幾年,在校園裡看到無數的孩子,總會隨著年紀增加,逐漸看到「無動力」,問起關於自己可以做什麼、喜歡做什麼、對曾經克服什麼挫敗經驗有印象、對於未來有什麼想法等等,常常一臉茫然。
是孩子不會表達嗎?或者孩子害羞嗎?都不是,大部分談起這些話題而眼神空洞的孩子,就只是「沒有清晰的想法」,所以說不出來。在他們心中,別說沒有「人生的藍圖」,往往就連「這個學期有什麼計畫」「對某某科目的學習和加強有什麼想法」也沒有思考過。
沒有目標、看不到短期終點的孩子,還需要什麼動力和自控力呢?一來不知道可以怎麼努力,二來沒有目標的孩子,自然也不需要在面對手機、短影音的誘惑時,能懂得自制和拒絕,因為根本不知道約束自己是為了什麼。
「有意願」是啟動自控力的第一步
如果把「塑造自控力」這件事當成地圖導航上要前進的目標,在「有終點」之前,當然先要「有意願」去設定目的地。先有起心動念,接著設定終點,中間再談如何跋山涉水或者突破各種路況限制。
串連起來的一系列作為,才能對接成一整套孩子透過自我控制邁向達標與自我成就的路徑。所以,「孩子有意願」是啟動「自控力素養課」的第一節。
孩子要先有自己的想法或期待,並對這些感到安全(這不是一個會被大人罵的想法),才會開始為了呵護自己的念頭去產生動力、設定目標,然後突破困難、沿路執行。但要點燃孩子的意願,讓他們從手遊或短影音的世界抬起頭來,這在3C氾濫的時代裡卻變成非常困難的一件事。
但這能咎責孩子嗎?當孩子對於誘惑的不能自制,其實不能全怪責是社群媒體或網紅的推波助瀾。因為現在看起來的種種困難,或許都是孩子從小自生活經驗、爸媽和師長那裡累積來的。
做決定的經驗,也是學習負責的機會
還記得那個總是嚷著「我來,我自己」的小娃娃,從什麼時候開始變成退卻、內縮的樣子呢?是不是因為很多時候爸爸媽媽或老師為了省時省力、為了效率,直接幫孩子做了決定呢?又或者,在孩子試圖表達意願或為自己爭取發聲的時候,卻引來父母的不悅或斥責?
當孩子漸漸大了,對於服裝、交友、才藝課的選擇有自己的想法時,爸媽能接受孩子「為自己做的決定」嗎?還是憑藉大人的理性判斷或現實考量直接拒絕了孩子?
如果孩子一直沒有「為自己做決定」的經驗,他就不會相信有「我說了算」的那一天。甚至進一步說,如果孩子沒有「做錯了決定」的經驗,他也不知道如何從中去學習負責或收拾殘局,最後終有一天「做對決定」。
所以,這其實考驗的是大人是否願意稍稍後退放手?或者能不能製造機會,讓孩子有機會做決定,藉此鍛鍊孩子具備自我意識?
鼓勵孩子嘗試,他會知道自己值得信賴
有經驗的老師會在課堂上設計小任務,鼓勵學生在選擇議題或解決策略上有想法,然後勇敢嘗試。這其實就是在讓孩子「做決定」,最後任務的成功或失敗都不是重點,重要的是孩子在通往結果的過程是怎麼想、怎麼做的。就跟設定導航一樣,起點就是「我做了決定要去哪個目的地」。
家裡的兩個孩子在幼年搭飛機時,我就會讓當時才兩歲的她們自己決定要「怎麼坐」;出門遊玩用餐的隨身小包,自己決定要「帶什麼」;捨不得離開桌遊或繪本時,自己決定「現在就洗澡,然後等一下玩/看半小時;或者相反」;那段疫情停課的日子,一整個上午或下午的時間,自己決定「時間的規畫」;出國旅行時,到美食街用餐,自己決定吃什麼,然後自行溝通採購……
讓孩子自己做決定的最大好處,就是他們會更喜歡自己,也對自己更有信心。因為從做決定這件事感受到自己是有用的、值得被相信的、有能力的,這會給孩子從小就帶來健康的心理支持。
做錯決定又如何?判斷力、恆毅力仍持續進步
當然,難免會因為做決定而產生某些錯誤,比如說,讓孩子自己決定旅行時的行李箱怎麼帶,而爸媽也不會幫忙建議和檢查。結果出門了才發現襪子少帶、衣服少帶。
記得那時候的可樂果妹妹就是這樣,愛畫畫的她優先把空間讓給畫冊和畫筆,沒空間也不記得要帶其他更重要的東西。但是有什麼關係呢?錯誤個幾次,她就能深刻感受到「做錯決定」的不方便,於是能累積成她的經驗,下次就會知道優先順序了。
人生有許多事都需要安排輕重緩急,讓孩子自己累積得到的經驗去知道排序,比父母師長直接給答案來得深刻。
當然這樣累積的過程會比較花時間,所以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要捨得投資耐心和等待,放手讓孩子在小事上練習做決定,然後為決定負責。隨著孩子的成長,逐次給予越來越多事物上的意見交換與對話,別忘了也要支持孩子的判斷和決定。信任孩子做一個好決定,是父母能給下一代最好的禮物。
回到地圖導航的譬喻,如果希望孩子有自控力、在許多事情上有判斷力、對於目標有恆毅力,就請回到根本去看一個人最初的期待:能為自己做決定,然後親手實踐自己的決定。
※本文摘錄自《教出自控力》遠流出版
延伸閱讀│
建立孩子的目標感,陪他想像未來的「那個我」
推薦專題│
提升孩子的自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