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搶先聽》孩子有分離焦慮怎麼辦?解決小小孩兩次的心理危機
當家中寶貝準備上學和剛上學這段期間,你的心情想必是又喜悅又有點擔憂吧!
我們特別邀請信誼基金會幼兒園發展組資深主任朱郁文來為爸媽解答常見的上學疑惑,歡迎你進入爸爸媽媽體驗營,鍛鍊一下自己在孩子入學前與入學後的功力。
寶貝入學前爸媽先修班
Q:孩子一定要上幼兒園嗎?
郁文老師這麼說:上幼兒園可以學到生活自理能力、社會規範、數學概念、科學知識、語文表達、藝術創作、動作技巧、與人相處的技巧⋯⋯等;學習的對象包括老師、同學、別的家長、老師請來的專才、學校的環境、材料、玩具⋯⋯等。
如果家庭能夠提供給孩子同等豐富、甚至更豐富的學習資源,當然不一定要上幼兒園。通常幼兒園比較無法被家庭取代的功能是同儕互動學習,很多孩子喜歡學校生活是因為能夠和朋友一起玩,這帶給孩子很大的快樂與情緒滿足,而孩子也的確可以從和朋友玩當中,獲得很多、很好的學習成效。
但如果家長找不到滿意的幼兒園,決定自己在家教孩子,建議可以盡量提供孩子各領域的學習資源,經常參與各類機構舉辦的兒童活動、帶孩子到大自然探索(這一點是家長自己教育孩子最大的優勢),同時幫孩子製造和不同年齡層孩子接觸玩耍的機會。
Q:幾歲上幼兒園比較好呢?
郁文老師這麼說:孩子在上幼兒園時,最好具備以下能力,會讓他適應得較快、較好。包括:能夠聽懂大部分的指示,能用簡單的口語表達自己的需求;至少可以維持一個上午活動的體力;能夠自己穿脫衣物、鞋襪;自己上廁所、洗手、擦手;自己吃飯;自己收拾玩具。而要具備這些能力通常在3歲以後。
但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有所謂的個別差異存在。如果孩子比較體弱多病,可考慮中班或大班年紀抵抗力較強後再接觸團體生活,同時也要選擇空氣流通、小班制的環境會對孩子比較 好;有的孩子雖不足3歲,但各方面發展得很好,又強烈顯現出友伴的需求,家長就可以考慮讓他上幼幼班;還有的孩子雖不夠成熟,但爸媽上班須托給阿公阿媽帶,無力經常帶孩子出去走走,多是看電視為主,在這樣的狀況之下,上學就會比在家好。
Q:太小上幼兒園會不會變得「很油條」?
郁文老師這麼說:孩子在學習過程當中,當然會學到家長認同及不認同的事情,即使學到了你不認同的事(例如:說粗話),經過你或老師的糾正引導,也是一種學習;孩子不可能永遠活在「無污染」的環境裡,最重要的是,讓孩子隨著經驗累積而培養思考、判斷能力,隨著年齡、心智漸長,他會慢慢分辨什麼事該學或不該學。
此外,如果孩子學到了你不認同的事,可以問孩子及先了解當時的狀況跟老師溝通,試著找出原因及發生情況,才能做適當處理,應避免大驚小怪,因為有時孩子某些不適當行為,只是因為好奇或感到有趣而已。
Q:孩子很聰明,要提早跳級上學嗎?
郁文老師這麼說:孩子的學習包括認知、語文、藝術、身體動作、社會情緒等各領域,認知發展快不代表其他各方面發展都快,有可能孩子在其他方面仍需要符合他年齡層的學習課程。跳級的孩子往往在社會情緒方面的發展不如同班孩子,容易產生人際相處上的問題;也有的孩子會在團體中顯得比較坐不住(年齡比別人小、專注力較短),或跟不上大家正在討論的話題,因此在團體中較少發言。
此外,跳級的孩子到了大班會面臨尷尬的處境,必須跟著同學上幼小銜接相關課程,討論著上小學的事,但畢業後看著同學都上小學了,自己卻得重讀一年或待在家裡一年,日後開同學會時,也無法參與小學生活的話題。因此,除非孩子被有公信力的機構鑑定為資優,否則不建議家長讓孩子跳級。
處理入學適應技巧班
Q:孩子因為分離焦慮不願上學,怎麼辦?
郁文老師這麼說:孩子鬧著不想上學大都是因為分離焦慮,孩子離開爸媽會哭是正常的,爸媽不捨孩子也是正常的,但爸媽須放心、放手,平靜地用同理心接受孩子的哭訴之後,便 溫柔堅定地讓他上學,避免討價還價、懇求或威嚇的言語,否則孩子會感受到你的焦慮或猶豫,於是長期的拉鋸戰便難以避免。
當孩子顯得不安時,你可以提供孩子安慰與再保證(雖然暫時分開還是一樣愛他,保證一定會準時來接他,請他放心在學校玩,老師就是學校的媽媽,有事都可以找老師幫忙)。同時,也可以讓孩子帶著心愛的玩具或依附物去上學;給孩子一樣代表爸媽的物品,如:照片、媽媽的手帕。
此外,孩子也會受父母道再見時的態度所影響,如果父母對孩子的道別是充滿愛與快樂的,孩子也會以同樣方式回應,所以送孩子上學時請帶著愉快的心情和孩子道別,並約定接他的時間,讓他安心。
Q:明明喜歡上學, 為何還會哭鬧呢?
郁文老師這麼說:爸媽和其他舊生家長聊聊,就會發現,中班以前的入學哭鬧,是許多孩子學習路上必經的過程,是無須驚慌的「成長痛」。如果孩子已經喜歡上學了,恭喜你!這表示他已適應學校生活了。還會哭鬧,則表示他仍然捨不得爸媽離開、想撒撒嬌,看能不能「魯」來父母更多的陪伴。你可以稍微陪伴一下孩子(時間長度事先約定好),也給孩子一樣代表爸媽的物品,如:照片、媽媽的手帕、手機吊飾,告訴孩子想爸爸媽媽時可以拿出來看。
Q:如果入學後突然抗拒上學,怎麼辦?
郁文老師這麼說:有時孩子不想上學的原因不只一種,每個孩子出現的時機也不同,有的孩子在頭幾天就出現不想上學的狀況,有的在上學後一、兩個星期之後或一個月後才出現。
首先要與孩子以及老師溝通,了解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常見的原因有:不想離開父母(分離焦慮);生活自理能力較弱;常有挫折感、碰到不順心的事,例如:被人碰撞、被搶玩具、尿溼褲子;一下子到人很多的環境,感到不舒服;不習慣被要求或約束,例如:玩好玩具要收拾、聽故事時要坐在位置上;個性較內向或語言發展較慢,有需求時不敢或不會表達;雖已逐漸適應,但仍會用哭鬧來引起父母注意及呵護;沒有人跟他玩,感到孤單無趣⋯⋯。
事實上,多數問題都可以透過家庭和園方的合作達到改善,而每個孩子適應的時間長短不同,爸媽不要拿自己孩子與他人做比較,以免帶給自己和孩子壓力。另外,可增加孩子想上學的誘因,例如:讓孩子帶自己的作品、圖畫書、花、昆蟲去班上和同學分享。
但如果經過一個學期,狀況絲毫沒有改善,家長也確定是因為學校的課程或老師素質不佳所造成,為避免孩子受到身心傷害,可考慮轉學。
Q:孩子如果持續焦慮,是否應該伴讀?
郁文老師這麼說:有的幼兒園會讓家長進教室陪伴有分離焦慮的幼兒,有的則希望家長盡快離去,由園方處理就好,前者是基於要讓孩子建立 充分的安全感,後者是擔心家長在場會影響幼兒參與活動情形,也會造成老師的壓力。
爸媽最好是能告訴老師你的疑惑與需求,找出能符合學校政策又能讓你寬心的方式。另外,也了解一下家長與園方的溝通管道有哪些?看看是否能透過這些方式解決你對孩子在校狀況的疑惑呢?
如果學校的政策是讓爸媽留下來陪伴幼兒的話,你最好不要緊盯著孩子,不妨坐在一旁看書,讓孩子不會覺得自己一直被注意著,而能逐漸放鬆自己;同時也不要取代老師照顧孩子的責任,孩子有何需求還是讓他去找老師,才能讓老師和孩子建立關係。此外,應避免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老師的教學及其他孩子的行為,別將教室裡的情形自行解讀後傳遞給其他家長,以免造成誤解或老師的壓力。
Q:孩子不談學校的事?即使問他也不說?
郁文老師這麼說:只有極少數的孩子能對學校的事侃侃而談,因為孩子不像成人,有能力挑重點說,對他而言,一天下來做過的事太多了,包括喝水、如廁、摳桌上的膠帶⋯⋯等,他不知道要從何說起,對於沒興趣的事也真的忘了。
爸媽如果要知道他的飲食狀況,請避免問:「你今天吃了什麼?」而是要具體一點問他:「今天有吃飯、吃菜嗎?」想知道活動情形,可以問他:「有畫畫嗎?有蓋積木嗎?有聽故事嗎?今天開心嗎?」但要避免有壓力的詢問,如:有沒有把飯吃完?有沒有睡午覺?最重要的是,每天聽孩子分享上學的喜怒哀樂,具體稱讚孩子的各項進步,這樣孩子才會覺得和你分享是件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