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不停抓癢,小心得了異位性皮膚炎!

文/周怡宏 資深兒科醫師

剛滿2歲的小青經常搔抓皮膚,尤其是洗完熱水澡後更常抓到紅腫破皮,連睡著時也會不自覺地在棉被中抓癢,看得爸媽十分不捨。雖然帶她看過很多皮膚科,但醫生都無法根治,又怕濕疹藥膏用久了會有副作用,反反覆覆地發作,令爸媽真是頭痛不已。最近天氣變冷,小青的兩頰又開始變得紅紅粗粗的,全身又開始持續抓癢。想請問周醫師,究竟該怎麼治療小青呢?

在門診中有許多孩子的皮膚症狀都跟小青類似,這類被診斷為「異位性皮膚炎」的疾病,是一種好發於嬰幼兒、兒童及青少年的慢性皮膚病。根據統計,約有10∼15%的兒童是異位性皮膚炎病患,而且,近幾年患者有愈來愈多的趨勢。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嬰幼兒,除了常因皮膚劇癢而造成躁動哭鬧,較大的兒童則容易受反覆發作的症狀影響睡眠和生活品質,導致脾氣易怒、情緒焦慮或沮喪,甚至降低學習成效,孩子也會因為緊張與壓力的增加,而使得症狀惡化。

【聽Podcast】EP.1過敏兒的舒緩照護與保健
【聽Podcast】EP.2預防/改善過敏體質把握黃金期


幼兒為什麼會得到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是具有「異位性體質」者在皮膚上的症狀表現。所謂異位性體質是指對周圍環境的刺激有過強而異常反應的過敏狀態,這是一種遺傳疾病。因此,有異位性體質的人除了異位性皮膚炎外,也常合併有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或氣喘,而且家人亦容易有類似的過敏病史。

異位性皮膚炎形成的原因非常的複雜,包含各種過敏基因所造成的異位性體質、細胞免疫的缺損、脂肪酸代謝異常、內分泌功能異常;環境中的各種過敏原,也常是引發或加重病情的主因,常見者包括塵蟎、貓狗等動物的毛皮、蟑螂、黴菌、花粉等。此外,兒童期的腸胃道比起大人,也較可能受食物過敏原影響而發病;常見的食物過敏原有牛奶、蛋白、小麥、花生和有殼海鮮類等。

認識異位性皮膚炎的常見症狀
大約80%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會在1歲以前發作;基本的症狀是皮膚劇烈的癢感和搔抓之後的皮膚發炎,甚至有其他感染現象,例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疹病毒、黴菌等。由於幼兒對於皮膚癢的耐受性較差,除了半夜睡覺時會較嚴重外,也常因為以下6種原因而造成陣發性發作,導致嬰幼兒的異位性皮膚炎持續惡化:

1. 當所處的環境忽冷忽熱,溫度突然改變時;
2. 在劇烈運動或突然大量的流汗後;
3. 皮膚受到反覆磨擦或與具刺激性的衣物接觸,如毛衣、尼龍衣料;
4. 接觸有強烈過敏原反應的食物或環境;
5. 接觸某些特定非過敏原或刺激物,如肥皂或強光等;
6. 當感到緊張或焦慮等情緒劇烈變化時。

隨著嬰幼兒長期地搔抓,皮膚不僅會越來越粗厚,也容易因敏感增高而越抓越癢,逐漸出現苔癬化、癢疹而演變成「慢性濕疹」。不管是單獨皮膚受損或合併感染,互為因果關係的兩者常因惡性循環而加重嬰幼兒皮膚發炎的程度;而發炎症狀依孩子發作的時間和年齡,也有所不同:

嬰幼兒期(2個月~2歲)
以紅色丘疹、搔抓、破皮、水泡及分泌物的「急性發作」為主。主要在臉部面頰、口耳周圍、頭皮、軀幹,以及四肢伸側的皮膚會泛紅發癢,足背及肘部伸側亦可波及,呈現類似濕疹的外觀,嬰兒原本細嫩的皮膚會變得粗糙、脫屑,但是包尿布部位則少見。

兒童期(2~12歲)
大部分發生在屈側部位,如手肘臂窩、膝蓋後窩、腕踝關節、腳背和手臂以及頸部等皮膚皺折處,比較嚴重的甚至可分布全身。病灶常呈現抓痕及苔癬化、癢疹或如恐龍皮般的外觀。

皮膚起疹子,一定是異位性皮膚炎嗎?
很多爸媽一看見孩子的皮膚起疹子,就以為一定是異位性皮膚炎,因而擔心得不得了。但事實上,過敏疾病有一定的發生年齡,其他常見的皮膚疾病雖然有類似的症狀,但它們並不是真正的過敏疾病,爸媽不需太過緊張。
 
嬰幼兒常見皮膚炎對照表
項目/類別 異位性皮膚炎 脂漏性皮膚炎 接觸性皮膚炎
遺傳過敏基因   無  無 
過敏指標檢查 異常上升 正常 正常
過敏原檢查 陽性反應  正常  正常
好發年齡 60%在1歲前發生 0~6個月 任何時間
持續不斷復發  不會  不會
皮膚病灶起源   接觸過敏原 因悶熱使皮脂腺分泌過多而造成阻塞 不當物品急性或長期刺激而引起發炎
病灶與病程 反覆搔抓、劇癢;轉變成慢性濕疹  症狀日益減緩;大約在嬰兒6個月大後消失 若持續接觸則發炎反應愈厲害
治療與紓緩方法 去除過敏原,塗抹合適的皮膚保養品與止癢、抗消炎藥物 加強清潔,偶爾需搭配抗消炎藥物 停止接觸不當物品與塗抹止癢、抗消炎藥物
 
醫師小叮嚀
要提醒爸媽的是,若沒有經過醫師的長期追蹤及實驗室檢查,不宜遽下判斷,為孩子貼上「異位性皮膚炎」的過敏兒標籤,因為這樣反而容易帶給孩子不公平的待遇,限制了孩子的正常活動以及飲食。

此外,由於異位性皮膚炎是慢性疾病,因此,教導孩子學習接受並且學會照顧自己的皮膚是非常重要的。異位性皮膚炎不只會影響孩子本身,也會擴及整個家庭。爸媽必須特別關注孩子因為「癢」和「抓」之間的惡性循環,導致睡眠不足、上課時注意力無法集中,所伴隨而來的焦慮和壓力;加上孩子的皮膚外觀常會有變粗變黑的現象,難免會遭受異樣的眼光,因而產生自卑的心理。因此,除了治療外,請別忘了多給孩子鼓勵和足夠的心理建設

爸媽必知的異位性皮膚炎Q&A
問:該如何為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寶寶挑選皮膚的清潔和保養用品?
答:異位性皮膚炎的主要特徵有二:一為皮膚表皮防禦能力下降,二為表皮的發炎反應。因此,常可發現皮膚粗糙、保溼能力下降,並且欠缺正常表皮組織構成的一些蛋白質和酵素,以及神經醯胺等保溼物質。以上現象皆會使得表皮構造不完整,導致微生物滋生,以及對於過敏原的抵抗力下降。

治療時的二大重點,在於提升皮膚防護力以及減少免疫發炎的反應。首先,在皮膚照護方面,建議選用嬰幼兒專用乳液加強保溼,並隨時補充使用;建議爸媽使用不含香料及色素的保溼產品,一天至少要使用兩次以上。

此外,為寶寶洗澡時不要使用溫度過高的熱水;選用溫和的清潔用品,避免用力揉搓,並在沐浴後加強使用乳液等保溼產品,就能避免皮膚發炎惡化。

問:家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寶寶,請問在飲食和環境該注意哪些要點?
答:美國小兒科醫學會的研究報告指出,母乳有助減少排除腸道進入的各種過敏原,因此,在嬰兒出生後4~6個月給予母乳,可降低前二年產生異位性皮膚炎的機率;若孩子屬於過敏體質高危險群,建議最好餵母乳到1歲以後,若母乳不足,則考慮以水解蛋白嬰兒配方奶粉補充。開始吃副食品時,建議避免易誘導過敏的食物,例如:牛奶、蛋白、花生、核果、大豆、小麥、 魚、貝類或是上述食物加工品。

此外,在環境方面,建議爸媽應儘量減少塵蟎、灰塵、二手菸等暴露,保持居家清潔,讓孩子避開含有酒精的化粧品、香水、刺激性清潔劑、含羊毛或合成纖維的衣物、容易感染(如細菌,黴菌,病毒等)、易流汗或過熱的環境,降低孩子的身心壓力,才能避免誘發皮膚過敏現象。

問:請問治療寶寶的異位性皮膚炎,一定要使用含類固醇的藥物嗎?會有不良的副作用嗎?
答:藥物治療方面以止癢、抗發炎及抑制免疫反應藥物為主;最常用的外用藥物有類固醇,以及新式不含類固醇的藥膏。外用類固醇已使用半個世紀,只有經長期與大量使用才會產生皮膚變薄、影響內分泌功能等副作用。建議應依照症狀嚴重程度,決定是否需使用。若以降低癢感為主,選用止癢藥物即可;但若皮膚已出現明顯多發散布性紅疹,表示處於急性期時,就應使用類固醇。

一般而言,寶寶若是短期使用類固醇,對皮膚並無影響,只要遵照醫囑使用,仍是安全的第一線用藥。另外,抗組織胺類藥物是抑制癢感的主要藥物;若已有細菌感染(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就需使用抗生素治療。

※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

推薦書單

怎麼做,寶寶最健康
作者/周怡宏 繪者/林俐 出版/信誼基金出版社

育兒路上你會尋求偏方、上網找答案、還是參考周遭同事親友的爸媽經?本書將深入淺出探討爸媽最關心的議題,成為爸媽最強後盾,一起為孩子的健康把關。


提升寶寶的自癒力
作者/周怡宏 繪者/林俐 出版/信誼基金出版社

過度依賴醫師的診斷和開立的藥物,反而會抑制孩子的自癒能力、三天兩頭掛病號?!學會在「平時」就為孩子打下健康基礎,才能在生病時給予比醫藥治療更好的支持性照顧。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