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嬰兒睡眠狀態 對兒童期情緒影響大

澳洲研究人員對1,507名新生兒的母親及嬰兒進行了追蹤,發現五分之一的嬰兒在出生後第一年有持續性嚴重睡眠問題,研究指出,睡眠模式非常紊亂的嬰兒,在童年時期出現焦慮和情緒問題的風險更大。

許多嬰兒在沒有父母在身邊的情況下難以入睡,或者在夜間經常醒來,這個階段對於新手父母來說很疲憊,但通常很快就過去了。澳洲研究人員對1,507名新生兒的母親及嬰兒進行了追蹤,發現五分之一的嬰兒在出生後第一年有持續性嚴重睡眠問題,研究指出,睡眠模式非常紊亂的嬰兒,在童年時期出現焦慮和情緒問題的風險更大。

引領這項研究的是默多克兒童研究所是澳大利亞兒科醫學研究所,位於維多利亞州墨爾本市,隸屬於皇家兒童醫院和墨爾本大學,主導研究的法倫‧庫克(Dr. Fallon Cook)博士說:「很多嬰兒在三個月內醒來很多,這是正常的,但我們發現,大約19%的嬰兒在出生第一年確實有持續和嚴重的睡眠問題,這些嬰兒即使到了12個月大,晚上仍然醒了三次或三次以上,他們可能需要一個小時才能入睡,晚上醒來時很難安頓下來。」

參與這項研究的媽媽描述了嬰兒在3個月、6個月、9個月和12個月的睡眠模式。然後,她們也被問到孩子在4歲和10歲時的心理健康,並使用醫療問卷來評估焦慮和其他心理健康狀態。超過一半(56%)的嬰兒則被歸類到「睡眠穩定」的狀態,只有中度的睡眠問題,但有19.5%的嬰兒持續出現嚴重睡眠困難。

與睡眠模式穩定的嬰兒相比,有持續和嚴重睡眠障礙的嬰兒,在四歲時出現情緒問題症狀的可能性幾乎是三倍。到10歲時,達到情緒障礙診斷標準的可能性是兩倍多。這些結果顯示,如果可以做出改變讓嬰兒睡得更好,就可能防止以後睡眠和其他問題發生。

如果家裡的寶寶睡得不好,父母常常會感到內疚,認為自己沒有照顧好。建議當寶寶睡眠周期還不穩定時,爸媽先配合寶寶的睡眠安排家庭作息,照顧時才不會挫折又疲累。可記錄寶寶起床及想睡的時間,調整白天的活動,小睡勿過長。夜晚用輕柔的音樂及安撫物來助眠,但睡前不宜逗弄過頭,以免寶寶太興奮。夜間若寶寶無餵奶需求,不必刻意叫醒他。半夜醒來玩也不需打擾他,他會學到自我安撫,慢慢地再睡著。如果睡眠問題仍未改善,也可以尋求家庭醫生協助,幫寶寶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改善全家的生活品質。

資料來源
CNN 、《兒童疾病檔案》(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

延伸閱讀
新生兒睡不安穩,怎麼改善?
建立嬰兒入睡習慣

 

會員限定服務

親子共讀推薦

最新活動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