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現場:被冤枉的阿嬤


採訪整理/秦嘉彌

「阿嬤打我!阿嬤打我!」小班的睿睿邊哭邊說。這是發生在幼兒園的一段真實故事,睿睿在某一週來上學時開始天天都哭,但他明明早已過了剛上學的分離焦慮時期,卻突然天天哭,而幼兒園老師觀察送睿睿來的阿嬤又實在不像會打人的長輩,到底是發生什麼事呢?

表達溝通,從引導孩子說出心裡話開始
學齡前的孩子因詞彙能力和生活經驗的不足,只能用有限的字句和大人溝通,常被家長誤解意思或以為是孩子在無理取鬧。帶領睿睿的信誼實驗幼兒園老師看著睿睿這樣不開心,決定帶領他做一次有效的溝通。首先,老師拿出紙和蠟筆,畫出了一個是哭哭的睿睿,另一個是阿嬤。畫完後老師開始指著圖畫和睿睿對話。
老師:「睿睿,這個是你,你哭哭;這個是阿嬤,你可以告訴老師到底發生什麼事?老師真的想幫你。」睿睿回答:「因為阿嬤之前有打我。」老師問:「那是為了什麼事打你?」睿睿:「因為我沒有把事情做好。」老師:「好,那你希望阿嬤怎麼做?」睿睿:「我希望阿嬤用說的就好,我會慢慢練習。」

這時老師把睿睿說的話寫在圖案下方,並畫上一個手加上禁止的符號,再畫上一個嘴唇,老師指著字和圖對著睿睿重複一次他剛剛的表達。老師:「所以睿睿希望阿嬤之後用說的提醒就好,睿睿會慢慢改進,不要動手,用說的就好對嗎? (此時老師邊說邊用手指指著圖案跟睿睿確認意思是否正確。) 」
當老師在畫時,睿睿的情緒也跟著慢慢平靜下來。表達過程中,如果睿睿有講不清楚的地方,老師會幫他稍微整理,再問睿睿:「所以你是希望阿嬤不要生氣,要笑咪咪嗎?」此時老師輔助畫上笑臉表情的圖案,孩子雖然看不懂字卻看得懂圖案,於是孩子就會回饋這裡畫的是不是他的意思。

後來老師再帶著這張畫去找睿睿阿嬤,阿嬤一看到這張圖畫就笑了,原來這是一場誤會,真相是阿嬤之前去動了手術,身上有傷口,以前阿嬤都會抱著睿睿再輕輕拍拍他說話,但阿嬤開刀後因為不能抱著睿睿說話,便改成只用手平行的拍睿睿,可能因為力道不同,讓睿睿誤以為是阿嬤在打他。這真的是一場誤會呀!

用3步驟聽懂孩子的話
這樣的情節在學齡前孩子的身上常常發生,父母常困擾孩子可能用哭鬧的表示自己的意見,這時候要做的其實是先同理孩子的情緒,比如老師第一步是把孩子的情緒用圖畫畫出了哭哭的睿睿,大人可以先接下孩子的情緒,表示我能理解你現在很難過。
再來第二步可以告訴孩子,「我想幫你,」讓孩子知道爸媽是要來幫他,不是來指責他。第三步可以用圖像把孩子的意思畫出來。圖像方式的表達孩子比較看得懂,會有被接納的感覺。在這個步驟裡老師也提醒父母,和孩子說話時要留意盡量淺顯易懂、方向明確,減少用「不」來陳述,而盡量用「請你……」,「我希望……」,「我覺得……」,正向的語言比較能鼓勵孩子表達。下一次,面對哭哭啼啼或暴走的孩子,不妨試試看,也許你將能真正聽見孩子的心聲。

【 給爸媽的「對話」重點複習】
這個幼兒園的小故事,提醒爸媽回想日常與小小孩對話時,自己是否真正聽懂孩子的話?現在開始,請多運用這三個步驟:

1.接納情緒:理解學前兒表達能力的限制,不責備孩子,先表達你能了解他的難過或生氣。
2.表達善意:強調是來幫助他,讓孩子能信任你,願意敞開心扉。
3.借用圖像語言釐清需求:把孩子可能想表達的意思畫出來,指著圖畫問孩子是否這是他的想法,引導孩子說出心裡的話,讓孩子學習原來可以這樣說出想法。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