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華葳教授(左)對第14屆信誼幼兒文學獎決審作品《好想吃榴槤》十分驚豔。 |
口述/柯華葳 前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
整理/林瑞丹
一生致力於閱讀教育的柯華葳教授,在台灣兒童文學創作人才培育上也不遺餘力。自1991年起擔任信誼幼兒文學獎評審,期間陸續擔任第4屆、第8屆、第14屆、第19屆、第25屆的評審,鼓勵新生代人才投入創作,並提供台灣原創圖畫書創作人才許多寶貴的創作意見。2018年適逢信誼幼兒文學獎30周年,柯教授以多次評審的經驗,對創作者提出創作故事的建議…。
柯老師擔任過很多屆信誼幼兒文學獎的評審,過程中印象特別深刻的是?
柯老師:第一個印象就是「很費力氣」。要在好多的作品裡來來回回的看,如果最後自己心中好作品的名單出現在優勝名單裡就覺得很開心,為了這個好作品的共識,開會是一個非常冗長的歷程。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14屆決審,有一本書叫做《好想吃榴槤》,決審確定得佳作獎,評審團分別負責書的推薦講評,我特別喜歡這本書就負責寫推薦。因為我發現它除了故事很精采之外,其實裡頭有一個很清楚的結構,問題解決的結構。當你沒有吃過榴槤,你想知道這個榴槤什麼味道,你問別人,人家怎麼樣回應你?帶著孩子讀這個故事,除了故事本身的樂趣,你可以和孩子說,當我碰到問題的時候,我怎麼樣解決問題。
印象更深刻的是,到了頒獎那一天,看到了這位作者劉旭恭先生,我就跟他說:「哇!謝謝你啊」,我把寫的那一段講評跟他說,我讀到什麼,很想看作者聽到的表情,看到旭恭的反應我說:「嗯,這個表情好像不太能夠回應我的這個說法」,再問他:「你寫的時候有沒有想過這樣的結構啊?」,他很誠實的跟我說:「沒有」。這次的對話對我來講,是一個非常有力的一個反省。看著劉旭恭的表情說「沒有,沒有,我沒有想過用這樣的結構來寫」的時候,就發現,真的,作者寫的時候,可能就是有個故事在腦裡頭,就寫下來了。那些結構啊甚麼的,其實是我做為讀者去讀出來的。
所以日後我在談閱讀理解的時候,我覺得讀者這一塊好重要,有機會跟作者來溝通,也更重要。讀者讀出作者這一塊東西,回饋給作者,想想這兩邊的溝通,很可能就不能篤定的說:「作者一定是這麼做的,作者一定是這麼看的」。我覺得讀者和作者間的溝通是很重要的,作者跟讀者之間,可能都先會有一個鴻溝,然後互相溝通,又各自保有自己的定論。這是我在信誼幼兒文學獎評審裡頭,學到的一件很有趣的事,或者說是反省,關於閱讀這件事情的反省。
|
►第25屆信誼幼兒文學獎決審評審老師,左起宋珮、何耘之、柯華葳、張杏如、李金蓮、許敏雄。
柯老師也是這屆的決審主任委員。 |
在您看來,一個好的故事,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
柯老師:第一個是「一讀,你就被這個故事吸引」。不管是長或短,或者內容中故事或語句一再反覆,因為我們對幼兒圖書希望它有些成分是能夠反覆的,讓幼兒比較能夠掌握那個節奏。不管故事是什麼樣的形式,就是「我們一讀下去,都不用先看圖,就覺得一讀下去,很順」,故事好很重要,會說故事還是首要。
除了會說故事之外,創作者在為兒童創作的時候要還要注意那些事?
柯老師:我覺得其他部分都是小事,我知道如果要讓一個故事能夠出版,其實編輯會費些力氣跟作者溝通,比如說圖啦,整個編排的方式,色彩,等等,但我真的覺得還是要有一個好故事,是最重要的。
最後請問老師,針對這些年輕的創作者,還有哪些建議和勉勵?
柯老師:我用一句英文來表達,創作就是一個「Never Ending Story」,就是那個故事是沒有辦法結束的,其實就是一個創作的歷程,作家要把故事告一個段落,心裡頭總是七上八下,怎麼樣去結尾?
創作本身就是Never Ending的故事,這也表示說它其實是腦子一直不斷的在想,怎麼樣讓這個故事更完善,更合適,就算故事告一個段落,但還要繼續寫。所以那個創作人才的培育,那更是一個「Never Ending Responsibility」,我們怎麼樣有這樣子一個環境,鼓勵大家不斷的寫那個Never Ending Story。我們不斷地給他鼓勵,給創作者一個好的環境,是很重要的。我覺得這個信誼幼兒文學獎就是。但是創作者本身,也要常常對自己說,我寫的故事是一個Never Ending Story,不斷的告訴自己。而對獎項主辦單位來說,這是一個「Never Ending Responsibility」,給了這個獎出去了以後,也不是給了就算了,這是一個責任,一個重要的責任。
【延伸閱讀】
家,學習生活智慧的好地方──從日常小事情,鍛鍊生活大能力
有玩伴,孩子學得更好—爸媽也要從旁支持、給孩子時間去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