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玩伴,孩子學得更好—爸媽也要從旁支持、給孩子時間去嘗試

文/柯華葳

過年前兩天,經過一家做包子和八寶飯的店,看見三、四個「兒童」正圍在一張桌子旁邊,按照中間一盆八寶「範本」圖案,擺下棗子、大紅豆等食材。小朋友都很認真,由裡往外一層一層的放上食材,鋪排盆底,並注意著防止上層食材滑落。不時,大的孩子還要指導並檢查小的孩子工作的狀況。

小小孩喜歡跟著大孩子模仿學習
大孩子帶著小孩子學習的情景,生活中到處可見。記得有一年夏天,3歲小妹隨著姊姊到游泳池看一群小朋友戲水。她好快樂,在池邊一直叫:「姊姊,我也要。」媽媽看她那麼興奮,為她準備泳衣、泳帽、救生圈,一切穿戴完畢,要將她放入池中時,她卻大哭。
姊姊、媽媽又搞笑、又哄的,她抵死不入池。媽媽搞得筋疲力盡,問:「不是你自己要的嗎?算了!」接著就一肚子氣的帶她回家。過幾天,姊姊再次去游泳池時,妹妹還是要跟去,但仍是在池畔走來走去。當有人由池中潑她水時,她又叫又跳,跟池中的小朋友一樣快樂。有一天媽媽再問她,要不要穿泳衣到水中玩。妹妹答應了,但是到了池畔,還是拒絕入池。

嘗試新經驗,孩子需要同伴支持
到了第二年,妹妹主動問媽媽說,可不可以在水裡走?媽媽幫她穿上泳衣、泳帽、救生圈,把她放在水只達腳踝處的淺池。整個暑假,妹妹都在淺池中走來走去,她在那邊和其他小朋友打招呼,快樂極了。

第三年,妹妹穿上泳衣、泳帽、帶著救生圈跟姊姊走到更深的池中,頭抬著,游起狗爬式。前前後後,妹妹用一個暑假克服對水的恐懼,再用一個暑假習慣水性,最後她學到蛙式、蝶式和自由式。

有人帶領,孩子可以學得更快
俄國心理學家維高思基指出,幼童在較有能力的兒童和成人的輔導之下會比自己一個人表現出更多能力。上面兩個都是例證。簡言之,孩子會學,但是周遭要有人與他互動,讓他觀察,同時也觀察他。而小朋友學習的個別差異很大,有人像姊姊,跟著其他小朋友就可以自由自在地進到泳池,又是潑水,又是潛水;有人像妹妹,不拒絕,但也沒直接參與,需要時間一步步慢慢來。但終究兩人最後都學會了。從這裡可知,學習其實有幾個重要的條件:
● 要有適當的環境。
● 要有可以觀察的大孩子或成人,因為他們表現出較成熟的行為,足以模仿。
● 周圍要有人支持、鼓勵。


爸媽要有耐心等待孩子學習
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其實很需要父母多一點的容忍。前面文中的妹妹若不是姊姊繼續帶領著,很可能因為媽媽說了一句「算了」,就沒機會再跟著去游泳池,妹妹也就學不到了。

對孩子來說,當有了環境、孩子有興趣時,他自然會觀察,也會留給自己最佳的時間直接參與,爸媽需要做的,就是支持孩子、給他充分的時間。然而,爸媽怎麼樣才知道孩子有學習興趣呢?

爸媽可以在生活裡觀察三件事:第一是孩子會一直跟著大孩子或要求去現場、去看,就像妹妹雖不敢下水卻喜歡跟著去游泳池邊遊晃一樣;第二是有嘗試的動機,當妹妹穿上泳衣在淺池中走來走去,就代表了願意嘗試;第三是即使孩子嘗試不成功,還是願意回到現場,像妹妹第一次下水時害怕得大哭,下回仍然主動跟去。

在生活裡,爸媽有很多機會觀察孩子的學習興趣,無論是去公園玩,或是學習一項新的活動,如果一個孩子同時表現出以上三樣行為,他就是真的喜歡這項活動;若他只是在一旁觀察,可能因他在考量自己的能力、正在了解活動的要求以及看看其他孩子怎麼做。建議爸媽請讓他持續觀察學習,再等他一下吧!

小小孩主動想跟著大小孩玩,就是提升學習力的好時機,所以爸媽在日常生活裡,應多提供孩子適當的模仿對象,並給予支持鼓勵。

(本文轉載自學前教育雜誌31卷第10期,作者時為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

【延伸閱讀】
柯華葳:推廣親子共讀,最重要的是讓父母也愛上「囝仔冊」
給我的朋友華葳 

 

最新觀點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