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odcast】EP.38不只是玩具和書!這樣做,創造孩子的最佳學習環境 - Feat. 周麗端老師

    在孩子出生前,許多爸媽就開始準備各種玩具、圖書,甚至安排了課程,期望能給孩子最好的資源。但在這些精心安排當中,會不會忽略了更重要的事呢?其實,孩子真正需要的不多,爸媽日常的陪伴和互動,才是幫助孩子發展認知、情緒和社交能力的基礎。本集《升級父母力》單元,我們邀請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

  • 小學生活有哪些問題需要適應?

    過了炎熱的暑假,又有一批小新鮮人將進入國小就讀,卸下圍兜、告別遊戲的童年,取而代之的是進入一個陌生的學習環境。由於國內小學和幼稚園間無論在學習內容和教學方式上都有一段差距,孩子初進入一個迥然不同的學習環境,是否會遭遇適應上的問題呢?  許多爸媽在孩子的小學適應上最普遍的困擾是偏向學習方面的問題,例如:「別人的孩子都學會了,我家孩子為什麼還不會?」「為什麼功課老是落後,是不是學習不認真?」其實這種焦慮的心態,反而為孩子帶來了壓力。到底家長應該抱持什麼樣的態度?又應該如何幫助孩子適應新的環境呢?

  • 掌握語言發展歷程,當孩子的最佳啟蒙者

    家庭是最早、最重要的語言學習場所,爸媽則是深具影響力的啟蒙老師,提供孩子一個豐富的語言學習環境,是發展過程很重要的任務。

  • 我家孩子適合哪種幼兒園教學方式?

    又到了公幼抽籤、幼兒園舉辦家長參觀日、招生說明會的季節了。面對公立、私立、非營利、準公共化幼兒園等各種不同形式的幼兒園,每一位爸媽都想問:如何選擇最適合自己孩子的學習環境?信誼特別訪問有多年幼兒園輔導和教學經驗的專家,為您解惑。

  • 你了解四至六歲的幼兒嗎?從發展觀點引導孩子好好學習

    四至六歲的孩子正是在幼兒園學習的年齡,孩子離開家要去面對另一個社會生活,父母需了解孩子在各方面的發展,以此當基礎提供孩子一個適切的學習環境與引導。

  • 3C OUT!給孩子豐富的學習環境

    爸媽不要覺得讓孩子擁有3C產品,才算是跟得上時代或擁有豐富的學習環境,其實,幼兒階段還是需要以感官經驗、具體操作為主,日常生活中取之不盡的素材,才是最佳的學習資源。

  • 5歲&11歲,大腦活化高峰期

    5歲孩子大腦新陳代謝的活化程度已高達成人的兩倍半,提供他們好的學習環境是當務之急,父母和教育單位必需看重童年階段的教育投資。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院士也是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神經科的教授紐森(Eric Knudsen)與諾貝爾經濟學得主海克曼(James Heckman)等四人共同寫了一篇論文,討論國家投資教育時,投在哪一個階段報酬回收率最高,經濟學者所畫的曲線到小學三年級就達到收支平衡點(break-even point),三年級以後的投資就是負回收了,等到了出社會,就業訓練的回收,那幾乎是谷底,很低了。

  • 寶寶牙牙學語時

      語言的發展,可說是幼兒除了感覺動作外,進步最快速 、最明顯的發展。在這一段時期,家庭是最早、最重要的學習場所,而父母則是深具影響力的啟蒙老師。給孩子一個豐富的語言學習環境是很重要的。

  • 助孩子一臂之力 ~提供學習好環境

     孩子在學校由老師負責傳授知識,而回到家裡,就靠爸媽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延續學習的心情,以從事更進一步的學習。所謂良好的學習環境,除了光線、學習用品、室內擺設等物理因素外,當然還包括爸媽對孩子學習所抱持的態度、親子間的互動方式等人為因素。究竟爸媽要如何做,才能提供好的人為環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