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專題
【心理韌性 從小培養】影響孩子一生的軟實力
聽Podcast》孩子遇挫折就放棄?用腦科學打造韌性,學會不怕失敗
文/駱郁芬 臨床心理師〡米露谷心理治療所所長
學齡前的孩子,幾乎可以說是挫折專家。仔細思考就會發現:他們每天的生活,都在跟不拿手的事情搏鬥。
嬰兒從「控制自己的四肢」、「將食物放進嘴裡」這些事情開始練習,接著像是學習走路、取放東西、自己進食、操作工具、辨識顏色、唱出歌曲…,每一個關卡一開始都彷彿天大的挑戰。
剛開始,他們會一直失敗、一直失敗,每一個能力的進展或獲取,都來自於非常多次不成功的嘗試。如果仔細觀察嬰幼兒,很難不被他們的毅力給感動:光是想要把小短腿跨上椅子,可以滑下來那麼多次、踩空那麼多次,好不容易把腿跨上去了,卻進退維谷,只好呼救大人幫忙。
即使如此,他們還是不放棄自己終有一天能成功的信念,放在大人世界來看,簡直頑固到不行,但你知道的,他們後來總是成功。
三歲以後,隨著大腦的升級,孩子練習的事情開始進入抽象的分享、合作、溝通,還有認識和處理自己的情緒、建立與他人的關係,這些能力,構築出孩子未來一生所需的根基。
那些分享、溝通、情緒處理、人際技巧,每一個能力,也都跟幼兒期的動作能力一樣,需要無數次的嘗試和練習後才能累積。但因為這些練習不再像笨拙的動作一樣可愛討喜、明顯可見,反而常常是發生在腦袋中,並帶來很多的哭聲、哀嚎、抱怨、衝突,此刻孩子的肢體靈活、速度飛快,有些還伶牙俐齒,很容易讓大人(和小孩自己)忘記他們還未成熟,因此很容易讓人理智斷線。
這個階段,對大人與孩子來說都常是很難熬的。但這個階段,也是投資報酬率非常高的階段:孩子能夠面對挫折、能接納並調節情緒、能樂於再次嘗試,那麼無論孩子未來面對什麼困難,我們都能放心放手。在這個階段投入的,是我們的心力;收穫的,是孩子能用上一輩子的能力。
孩子每天面對著那麼多「不會的事情」,為什麼還樂意繼續嘗試、挑戰呢?而一邊陪著孩子長大,我們又可以怎麼延續這份內在動機,讓孩子具備「樂於嘗試與學習、知道自己可以更進步」的
成長型思維呢?這裡有一些方法和原則:
一、我在,我陪,我不出手
我們首要能做的事情就是:別出手做什麼事。
有發現嗎?前面提到孩子從嬰幼兒期開始嘗試、練習,然後逐漸進步,從把東西放進嘴裡,到學爬學走,再到什麼都想幫忙,這些都是自然而然發生的,是孩子自己想做,而非因為大人做了什麼才啟動的。
也就是說,
孩子內在,本來就有「想試試看」的動機,而且非常強大(想想當我們把一個爬桌子爬到一半的孩子抱下來,會遇上多大的阻力就知道囉!)。
大人能做的,不是「指引」孩子嘗試什麼,而是「觀察」孩子嘗試什麼。
孩子受什麼吸引呢?他想做什麼呢?他怎麼解決問題呢?他在哪個環節卡關了呢?跟在孩子後面,或是稍微站遠一點,觀察孩子的舉動、意圖,觀察他的失敗、觀察他怎麼調整。若是有點危險的嘗試,我們可以選擇在旁邊保護(例如孩子爬高時,護在下方)、移除危險的東西(例如把靠近桌邊的玻璃杯收起來)、稍微指點安全的方式(例如孩子從椅背爬會倒下來,試試看從前面)。
幼兒如此,大一點的孩子在玩遊戲時、在學習時,也是如此!
二、大事化小,小事重複
想讓孩子進廚房幫忙?希望孩子自己整理書包?練習寫數字時一下子就哭著說好難?
以上幼兒園的孩子練習「整理書包」為例,看似簡單的四個字其實有非常多細節,直接把整個任務交給孩子,只會換來大人生氣(為什麼那麼多小地方沒做好)、小孩挫敗(這任務好難我做不到)。
讓孩子樂意練習的秘訣是「拆解任務」加上「形成慣例」。試試看這樣拆解:
「跟孩子一起設定放書包的固定位子、一起收書包並放到書包的家」
「跟孩子一起列出物品清單,讓孩子每天點點名是否有缺」
「跟孩子一起設個小鬧鐘,時間到了就去進行書包點名」
「時間到了孩子自己依照清單收書包」
而「練習寫數字」則可以拆解為握筆塗鴉、選自己最有把握的一個數字寫五次、選有把握的兩個數字寫五次、幫自己出挑戰、寫兩行就唱一首歌,或挑戰放一首歌的時間完成兩行……等階段。
每個階段可以是一兩天,也可以是一兩週,初期每次完成任務時,都可以跟孩子擊掌慶祝一下,這是重要的成就感來源,也是動機的累積。當孩子形成習慣、挑戰性降低時,就是往下一階段邁進的時候囉!
逐步增加難度,累積成功的成就感,孩子自然更願意嘗試。
三、慶祝而不獎勵,鼓勵而不讚美
孩子成功完成一些挑戰、一些任務時,別稱讚他!更不要給他貼紙或點數,來獎勵他的成功。
這會讓本來珍貴的內在動機大打折扣,孩子會從「哇,我可以完成這個挑戰耶!我想要做更多!」變成「你要我做更多?那你要給我什麼好處?」這跟我們期待的「自動自發」、「負責任」背道而馳。
我們要做的是:
不稱讚孩子的成功,但是鼓勵他的嘗試;不獎勵他的成功,但是與他同享驕傲:「哇,你是大孩子了耶,竟然可以完成這麼多!」、「這一次你自己做到了耶!」、「恭喜你完成挑戰!」、「恭喜完成!一起來吃好吃的晚餐吧!」
一個人知道自己是可以進步的、有機會做得更好,因而在面對挑戰時願意嘗試而非放棄、遇到失敗時可以調整後再出發,而非認定自己就是不好的,這就是「成長型思維」。
陪伴而不代勞、拆解任務形成慣例、鼓勵他的嘗試,同享他的驕傲。三個秘訣,一起打造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延伸閱讀
什麼是成長型思維?
化錯誤為進步的養分──打造成長型思維(學齡篇)
熱門專題
【心理韌性 從小培養】影響孩子一生的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