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專題
【心理韌性 從小培養】影響孩子一生的軟實力
聽Podcast》孩子遇挫折就放棄?用腦科學打造韌性,學會不怕失敗
文/駱郁芬 臨床心理師〡米露谷心理治療所所長
孩子還沒上幼兒園前,有一次我跟他在公園長椅上吃午餐。我注意到不遠處他剛剛拒絕嘗試的攀爬架,有兩個孩子三兩下就爬到頂端了。我忍不住指指他們,跟孩子說:「你看,他們一下就爬上去了,那個沒有很難吧?」小孩淡淡地說:「可能他們已經不會害怕了吧!」
孩子的這句話深深提醒了我,反映出「我會害怕」以及「未來我可能就不會怕了」兩個訊息,而後者就代表著孩子對自己的信心與接納:我知道即使現在的我會怕,但我會進步與成長,也許有一天,我就不會害怕、就能爬上去了。
這種「我知道我會持續進步與成長」,正是我希望孩子擁有的、面對挫折或不足時能具備的「成長型思維」。
我會進步:努力有用論
「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與「固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兩種心態,是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心理學家卡蘿・杜威克(Carol Dweck)整理了過往與同事的研究,於2006年提出的,用以描述一個人對於個人能力的看法。
抱持成長型思維的人,相信自我能力能靠努力來精進,也就是「努力有用論」,我也喜歡稱之為「我會進步論」。
相對地,抱持固定型思維的人,則認為人的天分與智力是固定的,也就是「天賦決定論」,我稱之為「放手聽天命論」。
鼓勵孩子願意嘗試錯誤、挑戰困難
想想一個孩子在學習新事物時,勢必會經過許多的挑戰和關卡。以學習簡單的計算為例,孩子可能怎麼樣都搞不懂進位、搞不懂減法是誰減誰......,連續錯了幾次之後,挫折感勢必生出來。所有的孩子在此時都可能有很多的情緒需要安撫,但接下來呢?
在情緒之後,具備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心裡的話會偏向「這個好難,一直不會,到底要怎麼樣才能學會?」因為對於進步與努力是有信心的,因此在挫敗過後,想的是如何克服,也覺得自己有機會可以克服。
而具備固定型思維的孩子,此時心裡想的則是「這太難了,我學不會啦!」孩子因為內心深處覺得自己做不來、也不覺得自己是會一直進步的,因此不太會主動想要再嘗試與挑戰。
也因為對於挑戰的思維如此不同,具備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更願意嘗試錯誤,長期下來便逐漸從挑戰和困難中成長並獲得成功。
此刻「做不來」,未來也有機會進步
值得慶幸的是,
一個人不會全然只具備其中一種思維,我們面對不同事物,可能有不同的想法。例如有些人走完學校教育,會對於一些科目(例如數學)認定自己「天份到此,再怎麼努力也無法參透」。
相對地,在工作或日常接觸的事情上,無論一開始在什麼程度,我們通常都知道自己會逐漸熟練、掌握得越來越好。像是很多人離家之後才學著自己打掃、出國之後才學著料理、育兒之後才學著開車...這些過往認為自己「沒天份」、「做不來」的事情,也是有日漸進步的機會。
「成功學」博大精深,可以從很多面向加以探討,從安定的生活到內心的豐足、從經濟的無虞到世界性的探索,每個人在乎或認可的成功目標都有所不同。然而無論希冀的生命風貌為何,一個打從心裡覺得自己「僅止於此、努力也不會有所改變」的人,就徹底失去了前進與收穫的機會,自然也沒有機會擁抱這些在乎或重視的價值。
在孩子表現不錯時,到底該大力稱讚他很厲害,還是肯定孩子的努力和進步?
而孩子挫敗或失誤時,又該拍拍他說聲下次會更好,還是責怪他總是不小心?
不同的回應方式,會培養出不同思維模式的孩子。
不管對於自己或是孩子,當我們具備成長型思維,就不會因為「此刻的我某項能力只有這個程度」而感到氣餒,因為我們知道自己是有機會進步的。
就像孩子那天告訴我的:也許未來我可能就不會怕了!
延伸閱讀
不怕挫折、樂於挑戰──打造成長型思維(學前篇)
化錯誤為進步的養分──打造成長型思維(學齡篇)
熱門專題
【心理韌性 從小培養】影響孩子一生的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