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爸爸在家中的角色愈來愈重要,但你家的寶貝喜歡跟爸爸相處嗎?有些爸爸明明很努力想做好爸爸,寶貝卻不領情的喊著:「我要媽媽!爸爸走開!」這種情況在許多家庭中都會發生,讓爸爸的心中總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失落。
為何孩子偏愛媽媽?
在二至六歲的幼兒期,孩子通常會偏愛某一位親人,常見的是偏愛媽媽。這種偏愛往往源自於分離焦慮,在自我分化還不完全的嬰幼兒心中,他們的基本需求,包括生理和情感的滿足,都緊緊與主要照顧者連結在一起。因此,當主要照顧者不在時,他們會感到不安,更想要緊緊抓住主要照顧者,對其他照顧者顯得不信任。
而在多數家庭中,孩子的日常生活是由媽媽負責照顧的,媽媽也較擅長回應孩子的情緒,因此孩子傾向於依賴媽媽。相對的,爸爸可能比較不能理解小孩的感受,對他們的情緒回應不到位,讓孩子感覺雖然爸爸在身邊,不太能與爸爸建立情感上的連結。當然,並非每個家庭中都是同樣的互動關係,有些家庭恰恰相反,孩子是跟爸爸比較親近的。
無論是哪一種情形,當孩子過度依戀一方父母,都可能引發家庭關係出現問題,甚至影響孩子入學之後的社交狀況。父母需要共同花時間和精力與孩子建立關係,這樣才能提供孩子穩固的家庭支持,並確保孩子的情感和社會發展健全。
爸爸,試著講故事給孩子聽
或許爸爸覺得,與孩子建立連結實在太難了,自己再怎麼努力也做不好。但是,如果孩子是你最重要的客戶,即使他再怎麼拒絕,你也不會放棄繼續溝通的機會,對嗎?那麼,爸爸該如何改變這種情況,以開發客戶般的積極精神,建立與孩子的情感連結呢?不妨嘗試一種簡單且有效的方式,就是講故事給孩子聽。
根據我們在2020年所進行的「新世代爸爸育兒參與度」網路大調查,發現爸爸常做、喜歡做的親子活動是帶孩子到戶外活動、陪孩子玩遊戲或跟孩子說話聊天等,但媽媽最期待爸爸做的事情其實是「和孩子共讀、說故事給孩子聽」。透過親子共讀,和孩子有積極的互動對話,這樣的陪伴品質會更好。和媽媽講故事不同,爸爸講故事時,多會選擇比較知識性的閱讀材料,也比較幽默,會跟孩子熱烈討論,爸爸的特質是媽媽難以取代的。因此,爸爸除了陪孩子做些體力活動,也不妨多試著陪孩子共讀!
當然,只是講故事可能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在養育孩子這條路上還有更多事情需要學習。根據我們的調查,爸爸在學習育兒知識方面可能較為被動;因此我們要鼓勵爸爸們,多抽些時間參加親職講座或成長團體,以獲取育兒的知識和技能,這可以讓你在擔任爸爸的角色上更有信心和能力。
媽媽,多點助攻讓爸爸更好!
美國家庭學者Martin I Gallegos及其研究團隊指出,爸爸與孩子的關係,以及夫妻之間共同親職合作程度,很大程度上受到媽媽對爸爸的態度影響。在前述信誼對爸爸育兒的調查中,發現8成的爸爸有信心自己照顧好孩子,但卻有5成的媽媽感到不放心。或許是因為媽媽對於育兒有很多想法和期待,不知不覺中就像個足球場中的守門員,盯著對方的行為想導正,「你這種唸故事的方法不對」、「你不應該這樣跟小孩說話」,其實這類舉止不僅讓夫妻之間的互動更消極,也阻斷了爸爸與孩子建立關係的機會。
媽媽若能轉換為籃球場的球員,多傳球給另一半,鼓勵爸爸帶孩子進行各種活動,就能讓爸爸與孩子建立更好的連結,並引導孩子感受到爸爸的愛。給爸爸一些空間和時間,讓他們能自由地與孩子互動,而不是只在媽媽的監督下才能與孩子相處。另一半對孩子的方式和你不一樣未必是壞事,多以正向角度去欣賞和接納另一半的行為吧!
愛,永不失敗
對於感到自己無法成為孩子最愛的爸爸們,請不要灰心,也不要對自己過於嚴格。不論孩子是否表現出對你的偏愛,你所付出的每一份愛都是無價的。要相信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仍然是很重要的,只是他們比較不習慣和你相處而已。正因為如此,更要持續抽出時間陪伴孩子,直到他們愈來愈喜歡你的存在。總有一天孩子沒看到你時,會開口問:「爸爸在哪裡?我想要爸爸陪我!」你將能成為孩子心中最愛的父親!
延伸閱讀
今天,我要在爸爸背上,看全世界
2.0版爸爸定義:積極參與,主動學習
如何承接住孩子的負向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