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孩子喜歡發現書中的因果關係

一項發表在《心理學前沿》期刊上的新研究再度證實,孩子們喜歡能夠解釋周圍世界的圖畫書,喜歡在書中發現因果關係,因為這樣的發現會產生「內在獎勵」的作用,帶來滿足感,獲得樂趣與成就。

「為什麼小鳥會飛?」「為什麼會打雷?「為什麼天空有雲?」聽起來很熟悉嗎?到了某個年齡,孩子就會變得很愛問問題,好像每天都有問不完的為什麼。伴隨著成長,孩子們對周圍世界的因果結構有著天生的好奇心,這就是為什麼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在1952年創造了「小科學家」一詞,用來形容孩子們不斷尋求解釋的好奇心。

在過去的研究中,已經探究過兒童在書中發現因果關係的樂趣,但是因為內容體裁與主題不同,因此仍存有質疑,一項發表在《心理學前沿》期刊上的新研究再度證實,孩子們喜歡能夠解釋周圍世界的圖畫書。研究者瑪格麗特‧沙夫利克(Margaret Shavlik)來自田納西州范德比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她表示孩子喜歡在書中發現因果關係,因為這樣的發現會產生「內在獎勵」的作用,帶來滿足感,獲得樂趣與成就。她更指出:「如果孩子對閱讀的興趣很高,在日常生活中就會要求父母或其他成年人陪他們一起讀更多書。而我們也發現,如果書籍能讓孩子感到有趣,他們就能擁有更強的閱讀動機,也會從中得到更多收穫。」

來自威斯康辛州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兒科副教授,迪佩什.納夫薩裏亞博士也表示:「在孩子們在尋找解釋到理解的這個過程中,他們會感覺掌握了解開世界奧秘的一條鎖鏈。」探索書籍中的因果關係,會促使孩子提出更大、更廣泛的問題,例如:世界是如何運作的?事件是如何相互影響?如何靠自己探索,進而發現答案?如何跳出思考框架來解決問題?在孩童時期如果掌握了好奇的天性,長大後也會內化成習慣,並深深影響著他們探索周圍世界的方式。

而針對閱讀的方式,專家也提出建議,與其讓孩子安靜地讀圖畫書,不如鼓勵他們「邊讀邊討論」,引導孩子幫你在書裡找到一個指定的東西、說出書中建築物的顏色,或是找出一個故事角色。納夫薩裏亞博士表示:「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對於螢幕使用的指導方針,重點不是在時間,而是父母或其他照顧者是否「陪伴」孩子一起使用。因為對孩子來說,需要有人來幫助他們理解,,不管是在螢幕上還是在生活中,或者是在一本書裡。」
 

推薦共讀書單
《好餓的毛毛蟲》 作者:艾瑞‧卡爾
《小黃點》 作者:赫威‧托雷
《下雪天》 作者:艾茲拉.傑克.季茲

資料來源:CNN

延伸閱讀
圖畫書裡的大發現──百翻不厭的趣味「翻翻書」
小腦袋需要的是「對話式共讀」,不是3C不是App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