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生後,生活會變成怎麼樣呢?」這大概是到了寶寶出生前,很多媽媽很好奇的問題。就算看了很多衛教文章、聽了很多周圍親友經驗談,對寶寶生長發育有基本的認識,還是有很多準媽咪對孩子出生後的生活感受到明顯的不確定性。
文/曾心怡(臨床心理師)
明明知道寶寶出生後,媽媽本身可能會睡眠不足、會手忙腳亂,也知道寶寶會一直「黏」在自己身上,也有過來人提醒「好的揹巾很重要喔!」「在月子中心(坐月子)時,一定要好好休息喔!」為什麼還是充滿不確定的不安感。這時,非常需要進行產前預習,讓媽媽產後和寶寶共度的時光更順心更自在。
照顧寶寶需要練習,而妳正在學習
我自己第一胎產後開始哺餵母乳,非常不順利。孩子不太會吸母奶,餓著大哭,我也急著落淚。如果有親友來探視我,就感覺到焦躁,因為我一心只想要照顧寶寶的需要,不想要分神作其他的事,不自覺就讓自己陷入焦慮的情緒狀態。
我發現剛成為母親,會不自覺地將全部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也會不自覺地缺少對自己情緒的覺察與接納,接納自己也是第一次和孩子相遇,正處於彼此熟悉的過程。如果產前就能提醒自己:容許自己多一點時間探索,多一點時間練習,產後自然能放寬心享受和寶寶相處的時光。
先生是育兒的「夥伴」,不是「幫手」
在新生兒階段,嬰兒和母親的連結最強,因此最瞭解寶寶習性的照顧者,多半是母親。有時為了能夠更有效率照顧到寶寶的需求,或是想讓另一半多休息,照顧的責任會逐漸落在母親身上,而形成生活中的慣性。
例如,孩子哭了,媽媽總是率先起身,快速回應寶寶的需要,而爸爸逐漸成為「幫手」的角色。然而,孩子是夫妻兩人共同的結晶,爸爸的角色應該是「另一位照顧者」。這樣的認知可以從產前開始建立,產後第一天就開始練習,即使是親餵母乳,都可以讓爸爸先以口頭或擁抱回應孩子哭泣的訊號,再由媽媽哺餵。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陪著孩子一起成長
在懷孕過程中,媽媽就開始透過想像和肚子裡的寶寶連結。例如:「我想和女兒一起穿母女裝。」、「我想要自己料理每一餐,讓寶寶吃最健康的食物。」加上來自外在的資訊量很高,不由自主地會對養育感到焦慮,例如:「副食品順序到底怎麼給才是對的。」、「別的孩子都睡過夜了,那我的孩子會不會因為睡不夠而影響到生長?」
請不要忘了每個孩子體質、氣質及對於外在刺激的反應強度都很不同,在飲食、睡眠與活動方式也大相逕庭。陪著孩子,摸索他在這個世界的成長步調,是我們愛孩子很重要的方式。
當然,媽媽們一定會感到非常疲倦,這時請別忘了溫柔地給予自我慰藉:孩子一天天在長大,我們也一天天接近孩子更能自主的時候,這一段又累又親密的時光,充滿著自己與寶寶對視的笑容。
延伸閱讀:給準媽媽的身心準備
給準媽媽的「心理待產包」
從夫妻到父母——準爸媽的伴侶相處之道
延伸閱讀:給準爸爸的身心準備
給新手父親的「待產」注意事項
新手父親的育嬰調適
成為一個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