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小小畢卡索?走進孩子的塗鴉世界

1歲開始,孩子逐漸可以拿起筆,在紙上或任何地方留下痕跡,這是孩子最喜愛的遊戲之一,更是提升手臂功能、練習創造與促進感統的過程。面對家裡的小小畢卡索,請別急著以成人觀點來下指導棋,嘗試欣賞他的原創表現,讓他在塗鴉中盡情探索吧!

家有小小畢卡索?走進孩子的塗鴉世界

1歲開始,孩子逐漸可以拿起筆,在紙上或任何地方留下痕跡,這是孩子最喜愛的遊戲之一,更是提升手臂功能、練習創造與促進感統的過程。面對家裡的小小畢卡索,請別急著以成人觀點來下指導棋,嘗試欣賞他的原創表現,讓他在塗鴉中盡情探索吧!

1為什麼孩子需要塗鴉?盡情塗鴉的4個好處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家有小小孩,只要爸媽一不留神,寬大的白牆、淺色的皮沙發或桌面,總免不了成為「小小畢卡索」的現成畫布,到處散布著塗鴉的痕跡。因此,一談到幼兒塗鴉,很多爸媽的腦袋中總會浮現成堆的問號:孩子為什麼這麼愛亂畫?究竟該阻止孩子,還是放任他隨意畫?


塗鴉是練習創造的重要過程
所有偉大的發明和經典之作,都來自一再的實驗和練習。蘇荷兒童美術館館長林千鈴指出,每個人生來都有創造力,但只有具行動力者能把它創造出來。成長中的小小孩,腦中也總是想著很多東西,但能力有限的他,只能把在腦中閃過的幾千個念頭,抓取某樣,用他知道的方法表現出來。

林千鈴館長強調:「孩子的塗鴉遊戲是一種從虛到實,從無到有,從想到做的過程。而且創造是永遠的現在進行式,不是一次就可達成的任務。」因此,她提醒爸媽,孩子畫不像、會反覆畫是因為他正在練習,唯有經過持續的演練,孩子才能慢慢消化整理,把他心中所感受的,變成大家都看得見的圖像。

塗鴉可促進感知覺統合
任教於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教授陸雅青則指出,幼兒依賴感覺和動作經驗去認知他的環境與自己的存在。塗鴉的動作發展,通常是由肩膀關節運動,慢慢進步到運用手肘、手腕及手指關節。當孩子塗鴉時,等於提供孩子練習手部的操作,再由簡而繁地增進手部和整個身體以及手和眼的協調;而塗鴉過程中的造形和色彩的刺激,也可促進孩子視知覺的成長。

此外,陸雅青教授也說明,當孩子塗鴉時,必須用眼去觀察物體,將「視覺」形象轉變成「心象」,當孩子轉化的能力愈強時,感覺經驗的累積往往也會比較豐富。而多元的繪畫或塗鴉媒材,也將同步引發孩子嗅、聽、味和運動覺等感覺統合作用。所以塗鴉創作是幼兒感知外在世界的綜合形象,加上身體動作協調發展程度所呈現的一種自我的表現,一種本能的反應。

塗鴉表達需求與情緒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助理教授范睿榛提醒爸媽,對於語言能力有限,辭庫量還沒存到足以清楚表情達意的幼兒來說,這類「密碼」似的塗鴉創作,其實是他們展現內心情意感知的另類「視覺」語言。

范睿榛教授指出,相對於過去整日在藍天下、草地或曠野上自由跑跳的孩子,現代孩子普遍缺乏伸展肢体的機會及多元的感知覺經驗。肢體發展及對環境的認知與繪畫有關,當孩子在牆上恣意塗鴉時,他正傳遞出身體的訊息:「我想動,我需要遊戲!」

塗鴉也會洩漏出內在情緒與喜好。窗外的雷聲讓孩子嚇了一跳,孩子選擇用狂亂的筆觸和顏色記下對打雷的感受;剛學會禁止標幟圖示的女孩,不喜歡媽媽對她生氣,便畫出禁止媽媽生氣的圖示表達抗議……。給孩子紙筆或黏土,創作裡將說出各種心情故事。

塗鴉經驗影響人格形成
此外,在人格初形成的幼兒階段,父母對孩子塗鴉遊戲的態度,也將對他日後人格的養成,產生關鍵性的影響。

陸雅青教授指出,父母若否定了塗鴉創作是幼兒的一種原創表現,老是以「畫得像」或「做得像」這單一標準來指導孩子,孩子可能會對自我的能力感到懷疑,覺得自己不會畫、沒創造力,可能因此產生退縮、被動、沒自信的人格特質;有些被大人糾正過的孩子怕畫錯或做錯,甚至選擇不再創作或只敢描繪別人的圖。

此外,有些想塗鴉的孩子,因為曾被大人責罵不准亂畫,被壓抑衝動的經驗,讓孩子誤以為所有內在衝動都是錯誤的,因而產生罪惡感。她提醒父母,孩子若總是在壓抑的狀態,還可能造成孩子害怕與其他人建立親密關係。所以,大人可別小看塗鴉遊戲的重要性呢!

※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

2進入幼兒的塗鴉世界!從「畫些什麼」看發展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你的寶貝,正處於哪一個塗鴉階段?下一步會畫出什麼來呢?在繪畫發展的過程中,孩子需要日積月累地學習、觀察、操作練習。一般父母或師長,常不自覺地以自己過去的學習方式,或以成人的角度來觀看、指導孩子畫畫;事實上,對孩子的繪畫發展有充份地了解,才能真正協助他展現更多屬於自己成長階段的不同特質,並有充份自信進行下一階段的學習。

幼兒的繪畫一如個體的語言、身體、和動作發展,有其發展歷程,沒有任何一個孩子可以跨越發展程序,只是進入每個成長階段的速度有所不同。

根據國外美術教育心理學者Lowenfeld,兒童繪畫發展可分為:塗鴉期、圖式前期、圖式期、黨群期、擬寫實期五個主要的階段。學齡前的幼兒,則著重在圖式前期的繪畫發展:

一、塗鴉期
大致的年齡層是一歲至四歲左右。此期亦稱為「錯畫期」,即是孩子信手塗畫,線條和簡易的形狀胡亂地混合畫在一塊。塗鴉期的圖畫中,又分為下列四種類型:無秩序的塗鴉、縱橫線條塗鴉、圓形塗鴉、命名塗鴉。

1.無秩序塗鴉期
指一般幼兒剛開始拿取物品時,會很自然地將筆放入口中,而不是進行繪畫活動,這種現象是視覺刺激所產生的自然反射作用。如果同時提供一支蠟筆、一張紙,孩子也許會在紙張上戳戳地發出聲響,著迷地進行手臂在紙張上的敲打活動。而紙張上留下的蠟筆「痕跡」,似點狀、又似線狀,扭曲且散亂,幾乎是大人無法辨識的一些「記號」。與其說是在畫畫,不如說是他喜歡這樣的遊戲。

2.縱橫線條塗鴉期
慢慢地孩子長大了些,他會像發明家一樣尋找不同的「遊戲」方式:開始伸展手胳臂的活動度。先前「點點畫」的遊戲變成一段段線條,時而畫出會轉彎如流水;時而畫出如沖天炮一般貫穿雲霄;時而畫出好像火車鐵軌直直橫橫的各種線條。三歲以前的孩子會樂此不疲,似乎千變萬化的線條在他眼中,是想像世界中揮舞的魔術棒。變化多端的線條繪畫,同時也是提供孩子大肌肉發展的最佳機會。

3.圓形塗鴉期
三歲左右的孩子大都會玩圓形塗鴉遊戲,也許是因為想像力豐富,他將非常沉迷在這個遊戲裡。當孩子發現線條會轉彎,他會試著去尋找轉彎後和開始畫的線條之間的關係。如思考家一般地,孩子開始懷疑彎曲的線條,會不會「碰」在一起呢?彎曲後的線條會變成什麼樣子?一旦孩子發現線條剛開始的點能夠和最後完成的點相碰,他會欣喜若狂且不斷地玩圈圈遊戲。

此時幼兒所畫的圓圈,沒有結構性和具象涵義。但透過紙張上大小、形狀不同的圓形圖案,加上創意的線條,他會對著自己所畫的「傑作」述說不同名稱或故事。通常此時,是孩子第一次表現較易被成人認知的圖畫式符號。

4.命名塗鴉期
三至四歲的孩子最擅長藉圖說話,而且他是以自我為中心來表達所看到的一切。孩子藉由平日對事物的認知,給予自己的線條和圓形塗鴉畫不同命名,表達他對周遭的了解和認識;此時期的幼兒認知表達快於繪畫表達,也就是表達能力快於表現能力,於是在繪畫中,他通常先將所知的線條畫出,然後在過去熟悉的經驗裡,找到一個擬似的名稱,來解說圖畫。如他畫了一個圓,可以代表媽媽的臉、眼睛或嘴巴,甚至是蘋果、柳丁;大圓形底部加上幾個小圓,哇!那就是小汽車呀!

二、圖式前期
大約四歲到七歲,孩子仍然以自我為中心看世界,以直覺思考,而不是採邏輯性的方式表達;往往畫的是內心感受,而不是所看見的。同時畫中會充滿想像、創造力與好奇心,不斷地在內容或形式上追求新的嘗試而表現不同風格。此階段幼兒繪畫表現常以擬人化方式,把物品加上人物的動作表情,也常用X光透視法來表現。

孩子在這個階段不管在語文表達能力,和對事物的認知都進步很多,他會以某些特定象徵似的密碼符號為內心情感表達記號,尤其是表達不滿或不適的心情或感受;因此繪畫活動成為孩子自我溝通,以及抒發情緒的一種安全可靠的管道。

每個孩子的成長環境、文化背景、父母的教養方式及社經地位等等,都會影響繪畫發展;既使是同年齡,在繪畫發展上也會有所不同。父母或師長不應以固定的標準、或唯一的發展模式,論斷不同的孩子,也避免比較他們之間的差異。扮演一位忠實聽眾、永遠支持的關愛者、充份愛心的引導者,讓孩子更具信心表達自己所感受的、所知道的生活事物,在一個自由的世界中成長,用他獨特的方式展現其生命彩繪。

三歲多的小靈眼尖,看到工作桌上有把小朋友專用剪刀,問我可不可以用?於是給他幾張白紙和色紙,瞧見他定神地開始剪紙活動。我在一旁留意好一會兒,他一會兒大膽地快快剪,一會兒小心翼翼地慢慢剪,神情就像一位嚴肅的科學家,正在進行一項探索;又像一名哲學家,專注思考一些事。最後,他把一大張色紙剪得只剩下如拇指般,興高采烈地對我說:「姑姑,你看我剪了一個三角形!」此時我恍然大悟,原來小靈不斷地在找尋他要的形狀--三角形!因為被允許盡興地玩剪紙遊戲,一大張紙在魔術剪刀運作下,成為千變萬化的碎花;小靈也如同小富翁般擁有各種珍珠寶藏,歡喜自足。

孩子就是如此專注而具有創造力,對於自己正在進行的活動永遠賦予重要意義。你是不是也感受到孩子完成一件任務後的滿足與快樂?

3和孩子聊他的「童畫」故事,你說對了嗎?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畫畫是孩子表達想法、抒發情感的方法之一,父母有智慧地引導孩子分享他的畫作,不但可以激發孩子的繪畫興趣與想像力,還可以讓您們享受美好的親子互動呢!

文/胡郁珮(兒童美術班老師)
當孩子興高采烈拿著剛畫完的作品給您看時,您是以何種態度及方式和他分享你的感受呢?是皺著眉、搖著頭說:「你在畫什麼?我看不懂。」還是「不對!不對!長頸鹿不是這樣畫!」或為了不掃孩子的興致,一味地說「好!好!畫得好!」

談畫,參與孩子的繪畫歷程
究竟要如何和孩子談他的畫?和孩子分享作品有那麼重要嗎?其實,和孩子談畫的目的,除了可以促進親子關係外,還可以參與孩子在繪畫能力發展的每個階段中,所呈現各式各樣形、色、美的歷程。

更重要的是,在談畫的過程中,孩子可內省自己所畫所作,有助其提昇繪畫的美感和表現自我畫風的特質,亦能在正確、有效的問答中,讓孩子了解畫中的造形特色,和別人對他畫作的感應。這不但可以激發孩子繪畫的興趣,也可增進他的造形語彙,學習如何與別人談自己的畫。

錯誤談畫方式,不只打擊信心,還是創造力殺手?
在和孩子談畫之前,建議您先了解兒童繪畫能力發展階段的每個特色,才不致以高標準或是低要求看待孩子的作品。再者,必須避免下列幾種方式:

缺乏意義、陳腔濫調的稱讚
不管孩子是盡心盡力地畫或是隨便塗鴉兩筆,都說:「好漂亮哇!」「嗯,很好」,這會失去和孩子對話的機會,對孩子繪畫能力發展亦缺乏正面、積極的效應。

以個人好惡或眼光來評斷
當大人以自我的觀點來左右孩子的畫作,只會逐一抹殺孩子天賦的創造力及情感的表現。

像是「畫得很好!」「畫得真難看!」「我好喜歡你的畫喔!」等如此強硬、主觀的措詞,會令孩子分不清楚哪種畫才算好、哪種是不好,甚至為了取悅大人而畫,喪失了自我表現的欲望及作品的特色。

以直接的方式問「你畫的是什麼?」或以指正法糾正或批評孩子的作品「怎麼會有紅色的兔子?」「大象的鼻子太短了。」要求孩子畫得更像、更真實。此種問法則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會覺得是不是他畫得不像,大人都看不懂。

如何配合孩子發展階段,進行有意義的談畫?
孩子畫畫並不是為了臨摹真實的世界,而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感覺。所以,讓孩子自由自在地畫,快樂而純真地表現,遠比要求孩子創作來得有意義。有益的談畫方式,是以開放式、具啟發、省思性的對話來進行。最好的談畫時機,是孩子剛畫完,主動給父母看、創作意念仍清晰、興致正高昂時。

首先,您可面露微笑,放下手邊正在進行的事,摟著孩子,傾聽他訴說畫中的內容。您可先肯定孩子的創作歷程,並從中思索適合和他談什麼,再將找尋孩子畫中具象形體的眼光,轉移到構成特色及造形的三要素-線條、形狀和色彩。最重要的是,配合孩子發展歷程進行:

塗鴉期階段
當孩子處於塗鴉期階段(1至3歲半),在畫面上表現的是錯亂雜點或是各式線條時,您可指著畫說「哇,這裡有好多線條。」「這條線又細又長。」「這裡還有會轉彎的線。」「這條線會做體操,扭來扭去的,真有趣。」「這些線都穿著不同顏色的衣服,有藍色、紅色和黃色,看起來真熱鬧。」

塗鴉期的作品,都是點線符號,沒有具象的形體,所以父母需以線條、色彩、形狀和孩子談畫,也可藉此提起相關聯或孩子有興趣的事,增加孩子的聯想力。

命名塗鴉期
當孩子進入命名塗鴉期(3.5至4.5歲),會將畫在紙上的記號,與自己經驗中的事物拉上關係,並賦予名稱。例如,孩子說他畫的許多點和線是消防車在救火。「好大的火呀!是不是要有很多輛救火車來幫忙?」「消防車用什麼救火呢?」「是什麼地方失火了?」「還有誰會來幫忙救火呢?」

以開放式的問話和孩子交談,除了可分享畫中內容,還可進一步擴大及延伸孩子的創作空間,對孩子抽象思考能力的養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大有幫助。

圖式前期及圖式期
若是處於圖式前期(3.5至5歲)及圖式期(5至8歲)的孩子,會把所知道的事情或願望,以繪畫方式表現。例如,孩子畫的是暑假去游泳,「我看到你在這裡游泳。」「哇!還有人在潛水呢!」「還有誰陪你去呢?」「池裡的線條像波浪,你一定游得很快。」「每個人都穿了不同顏色的泳衣呢!」

和孩子仔細分享畫中的每個細節,掌握何人、何時、何地、何物的原則,做豐富內容的溝通,並給孩子充份的自主權,尊重他們的想法,讓他們的想像力在寬廣的思考空間中起飛!

以「鼓勵」做結,搭起「親子溝通」的彩虹
和孩子談畫,不論孩子是否給予回應,父母都應該以鼓勵的態度結束談話,而善於回應孩子的話,更能提昇分享的好處及互動的美妙。

若孩子的作品有不夠完整、可以改善的地方,也應提醒他。例如,以色紙做撕貼畫,孩子沒將色紙貼牢,可以用輕鬆、非責備的語氣告訴他「哇!這張紅色好調皮,在這裡盪秋千,怎麼樣才不會讓它掉下來呢?」或「你很認真地貼,但是這張紅色的紙要請你讓它多吃一些『漿糊沙拉』它才會立正站好!」

兒童畫是孩子表現自己、抒發自身情感及意念的創作,孩子畫畫,並非為了取悅大人,因此,父母和孩子談他的畫作時,要讓孩子知道,您欣賞他認真、有頭有尾的創作態度,並多鼓勵孩子以開放的胸襟、赤子之心創作。相信孩子畫中的一點一線、紅紅綠綠,會為您們良好的親子互動,搭起一座美麗的彩虹。

4到處畫,好崩潰?滿足好奇心又好整理的3個巧思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3歲的冬冬從滿周歲後就開始喜歡塗鴉,雖然媽媽給他一本專屬的畫本,但冬冬總會將筆鋒從紙上往桌子、甚至地上畫。最近更突發奇想,洗完手直接把溼淋淋的雙手往牆上抹,還說:「這樣比較漂亮!」

寶貝愛塗鴉是天性。從1歲多可自行打開筆蓋、或者拿起蠟筆在紙上留下痕跡開始,塗鴉便是孩子喜好的遊戲之一。不過寶寶若是將作品揮灑在衣服、沙發、牆壁等到處都是,爸媽該怎麼看待與引導寶寶呢?

3歲前愛塗鴉,手臂功能進步多
1~3歲的孩子,雖然喜愛塗鴉,日積月累也擁有不少塗鴉經驗,但若要他們畫出具象的物件,可真是個難題。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塗鴉算是一種手臂運動,運筆的同時,手部大肌肉和手掌握筆的小肌肉都能充分運用。

而且隨著塗鴉時線條的轉折、彎曲,各部位的肌肉能得到細緻的鍛鍊,寶貝的小手便會更加靈活、穩定和有力量。通常2歲半到3歲的孩子才有辦法連接兩點畫出直線,以及畫出從起點到終點但不太圓的圓。

會畫圓、直線之後,爸媽或許覺得,只要將線條和圓圈簡單組合,應該就能畫出圖案了吧!譬如說,簡單的蝌蚪人。可是,怎麼從3歲等到3歲半、然後又等了再等,還是看不到呢?其實,不同孩子之間有很大的差異,通常與孩子的觀察力、精細動作和心智發展有關,大致上來說,女生快些、男生慢一點。

四處亂畫是探索,不是搗蛋
由於孩子的精細動作尚未發展成熟,塗鴉時,必須同時帶動大、小肌肉,才能順利刻畫、牽引出各種線條,所以當寶貝一路從紙面畫到桌上時,很多時候並不是故意的,而是紙張太小的緣故。所以,請爸媽提供大型的塗鴉本、甚至是壁報紙,寶貝才有足夠的空間揮灑。

不過,孩子可不只喜愛在紙上塗鴉,只要稍一不留神,爸媽就會心痛地發現:白白的牆面被畫上了抽象畫作,美美的布沙發爬滿一條條黑色蚯蚓;而那張特意為他準備的圖畫紙,上頭卻只有潦草的幾筆,便被寂寞地晾在一旁。這是因為孩子同時也在探索各種材質的觸感,以及塗鴉效果,並非故意找大人麻煩。

爸媽用巧思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如何適度地滿足寶貝的好奇心,卻又不會讓自己花太多力氣整理呢?以下方式爸媽可以參考:

清出空間,盡情塗鴉
亮面磁磚和玻璃是塗鴉的好材料,只要用水或抹布輕輕一擦,就能清理乾淨。爸媽可以購買洗澡用的塗鴉筆或手指膏,讓寶貝在浴室、陽台等有鋪磁磚或裝設落地窗的地方塗鴉,畫滿了就抹掉,能一畫再畫,相當環保。如果有信心孩子不會打破杯子,玻璃杯、瓷盤也可嘗試當「畫紙」。

回收資源,當作畫布
即將回收的舊衣服、被單或是壞掉的雨傘,也可以讓寶貝塗鴉。在不斷地嘗試中,孩子便會發現:比起蠟筆,顏料較容易上色;比起紙張和磁磚,布類得使用較大的力氣塗抹才行。若是爸媽想留存寶貝的傑作,不妨購買白色小傘和油性顏料,畫完後用吹風機吹乾、再噴上透明的保護膜,孩子便能擁有一把充滿自我風格的小傘。

除此之外,大自然也有許多資源很適合提供給寶貝作「畫布」,譬如樹葉、石頭;而樹葉又可分為綠葉和枯葉兩種,塗鴉效果則完全不同。

嘗試另類的塗鴉工具
最直接的塗鴉工具就是筆,但是除了蠟筆、色筆、彩色筆等等,生活周遭還有很多東西可以拿來塗鴉,譬如報廢的腮紅刷子、指甲油刷,塗抹起來比較接近畫筆;煮飯時切剩的蘿蔔頭、菜梗或者果皮,也可拿來試一試。而菜瓜布、海綿、報紙球不但適合大面積塗抹,也能增加孩子不同的觸覺經驗;玩得瘋一點,甚至把海綿往牆上磁磚一丟,還可以創造出不同畫法,同時也訓練大肌肉。

玩具也很好發揮,尤其愛玩車子的孩子,用車輪沾顏料,車輪行經的軌跡畫起來就像是火車鐵軌;車身亦可搖身一變成為畫布,幫它添個花紋或變換顏色也不錯。最便利的,當然就是寶貝的身體囉!只要在地板鋪上大面積的紙張或布,讓他的手指、手掌,甚至腳底、膝蓋沾上顏料,隨著身體活動,很快地,一幅大器的作品便完成了。

多欣賞、多鼓勵,不批評、不干擾
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塗鴉的意義在於手部運動、環境探索,而非求「真」,所以當畫作完成時,請孩子說說他在畫什麼,就算完全看不出個所以然,爸媽也應發揮想像力、站在鼓勵的角度去欣賞「這條蛇好長喔!」

偶爾則必須拋開既定記憶中的物體形象,因為畫出來的車子「看起來」不像一輛車子,但搞不好孩子想表達的是車子的「速度」兩者當然有所不同。

有時候,爸媽想幫孩子添上幾筆,甚至親自示範「正確」畫法,但這對孩子而言,彷彿是無言的否定:「你畫得不夠好。」反而打擊他繼續塗鴉的興趣和自信。

其實,爸媽只要陪伴、鼓勵就行,如果寶貝希望大人一起畫,爸媽或許可以反過來學學他怎麼畫。平常多引導孩子觀察各種動物、大自然,只要能掌握各種物品的特徵,久而久之,他一定能畫出讓爸媽看得懂的成品。

還有,千萬不要怕髒。如果寶貝畫得正起勁,爸媽卻不停在旁叮嚀「小心!不要畫到衣服!」或「不要塗到桌子喔!」等,孩子一再被打斷,當然很難盡興。

所以,爸爸媽媽最需要做的,就是清出一個空間、給寶貝換上舊衣服,把干擾盡量減到最低,寶寶也就能畫得更起勁、痛快了。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

5【親子共讀】跟著「阿羅」用畫筆啟動想像力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阿羅帶著他的彩色筆在月光下散步,途中遇到可怕的龍、在大海中航行、吃了好多水果派、爬上高山、坐熱氣球……最後,他想回家了,卻找不到回家的路,怎麼辦呢?還好,他想起了月亮……

阿羅就是你我身邊的孩子
談起圖畫書裡所表現的創造力或想像力,熟悉圖畫書的人一定會想到《阿羅有枝彩色筆》裡頭,那個可愛又充滿好奇心的光頭阿羅和那枝神奇的紫色蠟筆。書裡的阿羅用蠟筆畫出冒險與探索的歷程,也畫出心中的感覺、想法和情緒。

對已經可以走得很好,正準備開始從家中往外探索的二、三歲孩子來說,阿羅就是自己的象徵,因此,在閱讀的過程中,他的心也跟著阿羅出發一起去冒險,專心的在每一頁的畫面中,享受著發現與創造的驚喜,也學習阿羅勇於嘗試和解決問題的精神。 
 
單純卻不單調的趣味
《阿羅有枝彩色筆》裡,單純的故事文字、單純的線條筆觸,卻激盪出充滿韻律感的畫面,也很清楚表現出阿羅的表情與個性。而刻意留白的背景,更是把阿羅從筆尖畫出線條的效果突顯得更清楚。 

克拉格特.強森曾經形容過自己的插畫風格是「簡化、以輪廓為主、清楚的敘述故事、避免刻意的裝飾。」所以他的圖畫書作品,不但充分掌握了從幼兒角度去創作的原則,更刻意保持了幼兒最珍貴的的單純。
 
他在1955年創造了「阿羅」這個可愛迷人的角色,歷經了數十年時代考驗,至今仍深刻打動世界各地讀者的心。他的圖畫書創作數量並不多,但他極具原創性的風格與手法,已在兒童文學史上留下精彩動人的一頁。
 
除此之外,阿羅系列的圖畫書中,更隨處流露出一種孩子似的溫和幽默。像在故事中,阿羅因為不想在樹林裡迷路,所以他的樹林裡只畫了一棵樹;他想到只要月亮還在,就能畫出框住月亮的臥室窗戶,接著就回到家了。這些都是屬於孩子的邏輯與幽默,而幽默正是維持創造力的重要特質之一。 

想像力讓孩子走更遠
在阿羅的世界裡,克拉格特.強森將孩子的自由想像和跳躍式的思考邏輯,做了巧妙的結合。孩子們在阿羅身上不但看到了想像與創造的神奇力量,阿羅勇於嘗試的好奇心,更是鼓勵孩子創作的最好示範。 

阿羅被喻為圖畫書世界中最有想像力的孩子,他手中的那枝紫色蠟筆,更是兒童文學界「想像力」的重要象徵。想像力能帶你走多遠?帶著孩子一起問問阿羅吧!


【圖畫書視聽之旅】阿羅有枝彩色筆(DVD全套)
3本經典圖畫書+1片中英雙語動畫DVD+1枝紫色蠟筆一枝紫色蠟筆
一場即將展開的奇幻之旅
想像力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在阿羅的世界裡,沒有不可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