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孩子被責備,卻用言語反擊或無所謂

2歲10個月的兒子,在表現不佳、受人責備時,總有兩種反應:一是受不了被指責的挫折感,而用言語來反擊。像是:『我不跟你講話!』『我打你喔!』『我不喜歡你,走開!』受挫情形嚴重時,還邊說邊哭!二是表現出無所謂、沒聽見或吊兒啷噹的模樣。兒子的反應令我頗為焦慮,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有這樣不同的反應?我又該怎麼辦呢?
請先穩住焦慮的情緒,不要太著急!我們建議您:每天為孩子做個紀錄。紀錄的內容可以包括——

● 我認為孩子表現不好的事情。
● 孩子表現不好的原因。
● 我的管教態度和方法。
● 我為什麼這樣管教孩子?
● 管教後,孩子的各種行為反應。
● 其他人的反應及意見。

或許,這份紀錄的結果會告訴您,孩子的「反應」是其來有自的。 就發展過程來說,雖然2歲10個月的孩子正值反抗期,不過,每當孩子不聽話或犯錯的時候,作父母的我們難免會情緒激動,作下不當的處置。譬如說,孩子自己倒水喝,卻濺得到處濕答答的,我們若是因而生氣罵他,不就委屈了孩子自己做事的美意了嗎?

所以,我們應該考慮孩子的能力範圍,洞悉事情的全貌,冷靜分析孩子表現不好的原因。拿倒水這件事來說,不妨先讚美孩子的能幹,然後向他解說、示範避免把水濺出杯子的要點,再鼓勵他下次做得更好。如果孩子是故意弄得濕答答的,第一次可以好言相勸,告訴他怎麼做才對;第二次再犯,就要和他討論處罰方法;果真再犯,就切實執行雙方的協定。給孩子一次又一次的機會,他才不會有受不了指責的挫折感。

至於,孩子無所謂、沒聽見或吊兒啷噹的表現,我們可以從孩子本身和父母的教養態度談起:

1. 孩子和大人一樣,在他們的世界裡,同樣包含著「面子」、「自尊」的問題。大人遇到挫折,有時候都會以不在意的態度自我安慰,以淡化受挫情緒,所以,孩子的吊兒啷噹,或許正是他掩飾挫折、維護自尊的表現。

2. 大人之間的管教態度不一致,也會造成孩子無所謂、吊兒啷噹。媽媽覺得先洗好手後再吃飯,爸爸卻認為洗不洗手沒關係,吃飯才是最重要的;這樣一來,孩子自然就不會重視媽媽的叮嚀。所以,彼此溝通,協調出一致的管教原則,是相當重要的。

此外,孩子不在意您的指責,也可能出在您所交待的話不夠明確,像是:「還不快去把玩具收拾好,爸爸就要回來了,先去洗手、擦擦臉、把鼻涕擤乾淨,怎麼弄得這麼髒?要吃飯了……。」劈里叭啦地一堆話,孩子即使聽見了也等於沒聽見。還有這種情形:「先出去洗洗手好不好?」孩子卻回一句:「不好!」結果為了平息吵鬧,您放了孩子一馬,不再堅持要他洗手。以後,孩子吊兒啷噹、視您的話為耳邊風的態度是可以想見的。

最後,我們想提醒您,孩子的模仿力很強,他講話的用詞、語氣和腔調多半是模仿周遭的成人。所以,在您發洩不滿情緒、與他人爭執的時候,是不是也有「我不跟你講話!」「走開!」「我不管!」的言語反應?孩子無法判斷是非好壞,他的行為正是父母的反光鏡。 當然,您多閱讀一些關於幼兒發展和教養的書籍,對您絕對是有幫助的。

您也不妨經常和同齡孩子的父母交換教養心得,客觀而冷靜地面對問題。儘管教養藝術沒有什麼必然性可以遵循,很多問題的處理方法也不盡相同,但是,請聽聽孩子的心聲,也請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出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教養方法。

(以上問題由 信誼教養諮詢小組回覆)